1 / 14
文档名称:

哈尔滨旅游专业毕业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哈尔滨旅游专业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6/11/18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哈尔滨旅游专业毕业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哈尔滨市旅游餐饮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第一部分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产业地位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2002年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普遍关注,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我市又提出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全市旅游业已进入大发展时期。一、基本状况(一)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交相呼应、旅游产品独具特色1、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哈尔滨辖7区12县(市),。冬季寒冷漫长,降雪期长达半年,结冰期190天左右,素有“冰城”之称。夏季凉爽多雨,避暑胜地。哈尔滨1月平均气温-℃,℃,℃,是年均温差最大的省会城市。西部是平原,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55%,平原占45%。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流域广阔。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2、厚重的历史和城市发展是发展旅游业的人文积淀哈尔滨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1097年,满族的祖先女真在此建立古代城市雏形—“阿勒锦”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哈尔滨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1903年中东铁路修通,哈尔滨作为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商埠城市。曾有16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有来自33个国家的侨民在此定居,人数最高时曾达到17万,。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哈尔滨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留有不可辩驳的罪证。同时,哈尔滨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哈尔滨人民在近半个世纪的反抗侵略、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留下了大量遗迹、遗址。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哈尔滨就有13项。50年代末已成为全2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截至2001年底,全市人口94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6万,共有4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满族为多数,其次为朝鲜族和回族。3、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旅游产品独具特色“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反应了哈尔滨东西方融合的独特城市风貌;冰雕雪塑、黑土风情、夏季避暑、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东北虎林园、犹太文化等,都是高品位、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雪雕和多项文化体育经贸活动为载体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名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著名滑雪旅游胜地。以“哈洽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旅游,以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为主要代表的欧亚都市风情游,以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金源文化游,以东北虎林园、方正森林公园和巴木通森林小火车为代表的生态游,以及避暑旅游和边境旅游,初步形成了哈尔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二)旅游业发展迅速,六要素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九五”期间,,相当于“八五”,%,,相当于“八五”期间的3倍,%;“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143万人次,%,全市国内旅游收入累计116亿元,%。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总产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期末不足1%,上升到2002年的6%以上。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旅游业与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互相促进、联动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投资环境,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城乡建设和农林业的发展。哈尔滨市先后成立了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旅游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旅游局下设旅游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监察大队、导游管理中心等机构。市旅游局已纳入政府行政序列,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市)两级管理旅游的机构。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82家,客房近10000间,床位近20000万张;3旅行社157家,其中国际社30家,国内社127家;旅游车船公司4家;开发旅游景区(点)140余处,A级旅游景区20家;全市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专业,12所旅游职业学校和1个旅游培训中心;特色鲜明,具有观赏性、纪念性和实用性麦秸画、亚麻制品、食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游客青睐;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阿城金源文化节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产品。1999年,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