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就特殊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似乎有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似乎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似乎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华蜜的短短的幼年。又似乎慈祥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似乎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终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那里的人们好像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照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将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安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消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恒久都不会走远。于是我起先憧憬,憧憬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或许,在现在与将来的道路上,我们恒久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
苍凉中蕴含热忱,歌颂时不忘批判,这是一幅旧中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更是浓缩了的20世纪初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涩,无奈与挣扎,苦痛与麻木,愚昧与可笑。《呼兰河传》饱含了女作者的血泪,用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绽开了一帧真实无比却又生动形象的旧中国东北人民的命运画卷。写这部小说的缘由是:"只因为他们充溢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写得之所以深刻、真实,是因犯难以遗忘,之所以难以遗忘,是因为太过于熟识,之所以太过于熟识,是因为这些往事早已经刻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扫之不去,赶之不去,轰之不去。
尽管她写起来好像很得心应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读起来却颇感劳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简便,虽说写得很流畅、平实,资料很朴实、充溢、真实,可是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断的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的心为之打动,为之感动,为之抖动,为之激烈。萧红用写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并且还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有隔阂,而是那么的熟识,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
她诞生在这个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备,尽她的父母皆在她身边,可是父母的爱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行及。父亲的急躁,母亲的冷漠,奶奶的凶悍,这些家人的爱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爱,这爱从她一诞生就伴随着她,直至十几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远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乐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齐,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异样是在他们家里的园子里,留下了她最完备的回忆。这个园子里,有各种小动物和植物,爷爷种菜她也种,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东西——快乐。在园子里的这段童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颇让人难以忘怀的,写得很投入,很不错,已被选入小学课本。在这个园子里,她渐渐长大,爷爷渐渐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对她的漠视,祖母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