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旅游旅游论文业极限容量及其确定问题_旅游旅游论文管理·论文集___这专业论文,Q;1-64-515-6-97 写手-保过关。    
(一)
旅游地之过度利用和拥挤常态,究竟是旅游业走向成功之吉兆,还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之开始?为了得到问题之答案,我们在用传统之辩证思维分析任何事物度之约束之后,就会发现,旅游业之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它之度之制约,一旦冲破这一度之约束,目之地之真正内涵也许会随之而变,这种度我们称之为旅游业极限容量或负荷能力(Touv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之地之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之不利影响之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之旅游人数最大值。显然,在这个最高限度之“临界点”以下,增加额外之消费人数不会引发问题产生;当超过“临界点”之后,由于存在着负之外溢效应,即外部负效益,增加更多之消费者将减少全体消费者之效用,正如影剧院、音乐厅里之观众超过一定限量之后,将会影响欣赏效果一样。
为更好地理解旅游容量之含义,可以分别站在旅游地和旅游者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旅游地角度看,旅游容量乃是旅游地在认识到旅游业之消极影响之前所期望吸引旅游者之能力,表
现为所期望之最大游人数而非实际有能力吸引之人数,显然这种考虑侧重于东道社会和居民;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当旅游业资源利用超过某一程度时,旅游者感觉到这种利用已经过度,原来之好奇心和兴趣荡然无存,因而他们必然会另觅他方从而引起该地旅游规模之下降,这一特定利用程度即旅游容量,它是旅游者寻求其它旅游地之前所愿意接受之最低享受程度,也就是能吸引并保持旅游者前往之旅游业资源最高利用程度,这是旅游感受质量在行为上之数量表现,它和普洛格(plog)之旅游目之地生命周期理论完全吻合。
旅游业之综合性规定着旅游业极限容量之多维化特征,物质容量(Physical Capacity)、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心理容量(Perceptual/Psychological Capacity)、社会容量(Social Capacity)以及经济容量(Economic Capacity)等五方面共同决定旅游业发展规模及其影响之大小和波及范围。70、80年代旅游学者在讨论旅游容量问题时多从前四方面着手,尤其热衷于野生环境(wildernessarea)容量分析,很少涉及经济容量分析。例如,道格拉斯·皮尔斯(Douglas Pearce)在其所著《旅游开发》(Tourist Development,Longman,1985)一书中将容量区分为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等三个概念。所谓物质
容量,是旅游地实际容纳旅游者之数量;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旅游地在其生态资源免遭破坏之条件下容纳旅游者之数量;心理容量则包括目之地居民心理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两方面,前者是指目之地居民从心理上可以接受旅游者之数量,后者则是指在旅游地失去吸引力之前旅游者可以容忍之拥挤程度。
如前所述,旅游业之经济容量经常被人们所遗忘。所谓经济容量是指在一特定范围(国家、地区或地方)之内,其经济所能承受之旅游业所产生之冲击和为了最快发展地区经济而允许之旅游业最高限度。(引自刘振礼:《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