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福建武夷山市葫芦山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pdf

格式:pdf   大小:3,646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建武夷山市葫芦山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pdf

上传人:tiros009 2016/11/21 文件大小:3.5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建武夷山市葫芦山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东南文化》2016年第2期总第250期收稿日期2015-07-30内容提要:2014年对葫芦山遗址的再次发掘,初步揭露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聚落址。第一期遗存的陶窑(Y1)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年代距今约5000年,是我国东南地区大致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罕见的完整陶窑。第二期遗存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灰沟与柱洞,存在较为复杂的打破关系,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本次发掘为研究闽北地区崇阳溪流域古代文化与古代生业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关键词:福建武夷山葫芦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图分类号::A一前言葫芦山遗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东南约1公里处,东北距城村汉城遗址直线距离约5公里,遗址基点地理坐标北纬27°313、东经118°144,,相对高度约20米(图一)。葫芦山地处崇阳溪右岸山间盆地的中部,四面环田,该山由南、北两座椭圆形的低矮山丘组成,形似葫芦,故得此名。南、北部山丘分别被当地人称作“南岗”和“北岗”。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曾对葫芦山北岗进行过多次发掘,发现有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建筑基址、商代居址与窑址,以及龙山时代至夏代的文化遗存[1]。2014年9月至12月,为配合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师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武夷山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这处遗址进行再次发掘。本年度发掘区位于葫芦山遗址北岗南坡半山腰的缓坡处,发掘面积365平方米(图二),发现了一批灰坑、灰沟、柱洞以及建筑台基、窑址等遗迹,初步揭露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现将本年度工作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二地层堆积由于发掘区位处山坡,具有较大倾斜度,加之长期受到自然力侵蚀,地表早年种植果树,发掘前又被辟为茶园,文化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保存下来的文化层是不连贯的。第1、2、3层在发掘区内均有分布,第4层在位处上坡面的TS1E1、TS1E2、TS2E1、TS2E2、TS2E3内缺失。现以TS4E4东壁剖面为例对地层堆积情况加以介绍(图三)。第1层:灰黑色表土,含沙量较高,土质疏松,~。此层夹杂大量植物根茎、腐殖质、少量石块和红烧土块,并包含较多细碎的陶片、考古探索福建武夷山市葫芦山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厦门大学历史系武夷山市博物馆图一//葫芦山遗址地理位置图19福建武夷山市葫芦山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青白瓷片、原始瓷片和少量石器。第2层:浅黄色砂质土,土质较为疏松,~、~。此层包含大量印纹硬陶、少量原始瓷片、泥质陶和夹砂陶片以及黑衣陶片,另出少量石器。本层下有发现一定数量的柱洞和灰坑。第3层:灰褐色砂质土,土质较为致密,~、~。本层包含大量黑衣陶碎片及少量泥质陶和夹砂陶片,另见大量石器。本次清理的大多数灰坑均开口于此层下,另在发掘区北端本层下发现窑址2座、建筑台基1座以及柱洞数处。第4层:仅见于发掘区中部以南。红褐色砂质土,土质致密,~、厚0~。本层包含物较少,仅含少量黑衣陶片和泥质陶片。发现少量开口于本层下的灰坑。第4层下为红色砂质生土,含大量结晶状石块。依据上述地层堆积和遗迹层位关系,并综合典型单位出土遗物特征,可将本次发掘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即以H149和Y1、Y2等单位为代表的第一期遗存,以遗址第3、4层和第3层下开口的H46、H79等单位为代表的第二期遗存,以遗址第2层及第2层下开口的H24、H132等单位为代表的第三期遗存(表一)。三第一期遗存(一)遗迹包括陶窑、台基、柱洞、灰坑等。,位于发掘区北端,编号Y1和Y2。两座陶窑在大致相当的等高线上相邻分布,层位关系相同,规模、形制构造与窑口方向也颇为一致。Y1半地穴式窑,位于TS1E2北部,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生土。Y1上部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下部保存基本完整,,由窑室、火道和火膛组成,在火膛以南偏西处存窑前坑1座,亦开口于第3层下并打破生土(图四)。Y1顶部已坍塌,未发现烟囱遗迹。西火道、分焰柱保存状况较好,东火道有部分坍塌。窑室中心至火膛中心连线的方向为北偏西12°,由北到南整体呈缓坡状,坡度约15°。窑室平面近椭圆形,、;、。窑壁弧形向上逐渐内收,~。~,烧结程度较高,大部分呈黑色或青灰色,小部分呈红色,壁面平整略粗糙。窑底大部分存烧土硬面,经局部解剖,,大部分呈青灰色,小部分呈红色。窑底总体呈西低东高势,北部窑底较为平整,南部窑底因靠近火道而呈现出中间高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