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2286107238 2016/11/23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脚....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1、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1《周易·系辞上》中的“精气为物”,《文子·十守》中的“精气为人,粗气为虫”。“气”指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2春秋时代学者大都重视“气”的社会作用,并认为精气所体现的精神是通过人的心官发挥效用,主宰行为的。儒家解释音乐的礼教作用,也强调“气”,认为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3战国时代,出现了庄子、孟子对立的养气观。庄子认为,专心一志地求道,应不用耳、心听断,而“听之以气”。因为“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其实质是把“气”绝对抽象化,要求以虚无待物,绝对无为。孟子则恰相反。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养的“气”有具体内容:“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所以孟子是把抽象的“气”变为具体的思想、充实的精神,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内容。共同特点是把“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为思想原则概念,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某种精神。○4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他评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从此,“文气”便成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术语。○5南朝齐代刘勰《文心雕龙》,对“文气”的内容和作用,在理论上作了较全面的综合阐述。《养气》说“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气”指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神思》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气”指作家构思时的思想志气和成文时的才学素质;《体性》说,形成文章风格的因素是作家的“才”、“气”、“学”、“习”,“气”指作家的性格,是形成文章风格的因素之一;《风骨》篇中认为“气”是决定文章“风骨”的,并引用曹丕的论述为据。刘勰所说的“气”,实质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他的“文气”论则主要阐述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在从事写作劳动,完成写作过程及体现于文章作品的特征和作用。因此在养气观上强调保养身体,调理精神;在文艺论上则继承曹丕观点,吸取魏晋文论成果,更多总结骈文写作经验,着眼于构思、成文、风格等方面。他说的“气”的具体内容,不但出于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取得改变和提高。○6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倡导古文,反对骈文,进一步发挥孟子“养气”、“知言”的观点。韩愈直接以孟子观点为文气论的内容。他认为作者学习古文,首先必须学习古道,读书养气,培养儒家道德仁义的思想气质。“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主语言要创新,反对摩拟。孟子“知言养气”,曹丕“文气”和韩愈“气盛言宜”之“气”有何不同?“知言养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气”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能力强而致。”“气盛言宜”韩愈在《答李翊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三者都阐述了人的品质和作品的关系,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知言养气”说的“气”指的是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鉴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更加强调对内容的影响;文气说的“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着重于作家的先天的才华;气盛言宜说的“气”和“知言养气”说的“气”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即道德修养达到“气盛”的境界就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语言,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气势,创作出“言宜”的作品,更为强调对语言风格的影响。..页脚....2、发愤著书(司马迁、韩愈、欧阳修、李贽、金圣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2“发愤著书”说的意思: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