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doc

上传人:qnrdwb 2022/3/15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假设注意分析、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精品文档请下载)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精品文档请下载)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一样,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精品文档请下载)
24、纸里包不住火——纸到达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外表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外表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精品文档请下载)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外表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精品文档请下载)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外表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外表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假设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外表的液化大于汽化,,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精品文档请下载)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精品文档请下载)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外表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精品文档请下载)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光滑亮堂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展,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精品文档请下载)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精品文档请下载)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精品文档请下载)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