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湖南省衡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赵清莲
一、诗歌解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9篇《诗词五首》。诗歌以“望”“赠"为引领,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是写景,竭力突显出洞庭湖,学生修正,老师提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
提示:
①“平”,水面和岸齐平之意,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潮平两岸阔"意境相似,写出了水势之大,湖面之阔.(精品文档请下载)
②“混”,混合,向湖中看,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和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和天混而不分,在水和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精品文档请下载)
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两句的画面: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好整的一块。开头两句,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雄浑(板书)。(精品文档请下载)
③“蒸”,蒸腾,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覆盖了。写出洞庭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写出湖的浩阔(板书).不能改为“升",“升”,升起,突出水气的飘浮,没有突显水气的气势和弥漫,只有蓄积丰厚,才能蒸腾而上。
4
(精品文档请下载)
④“撼”,拍击、撼动,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似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写出湖的声势(板书)。“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波涛汹涌的情态,而此句那么是表现波涛汹涌的声势。(精品文档请下载)
问题2: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写景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 。
例如:1、夸大 阔大 2、动静结合 活力
3、视觉和触觉相结合 磅礴气势
补充解释:涵:包涵,包容。虚:虚空,即天空。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老师:浩渺、壮阔的洞庭湖,不仅让诗人叹为观止,更让诗人胸怀为之宽阔,精神为之一振,满腔报国热情倾泻而出。(精品文档请下载)
活动三:请同学们朗读后四句,找出诗句有疑惑的地方(目的: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考虑习惯)。
形式:学生自由朗读,举手质疑,学生解疑,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这四句的意思。(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的心思,体会诗人的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5
提示:
端居:指隐居、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问题3:将“济”改为“渡”好不好?
提示:不好。诗中“济”既有渡河、过河的意思,还有“匡扶、救济”的含义。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安邦济世(板书)的宏愿。从孟子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安邦济世的思想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思想的主流,“欲济”就是这种儒家思想的真实反映。而“渡"没有这种内涵。(精品文档请下载)
问题4:诗人为什么以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