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83页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现在共83页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V
S 基因
整合
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
“空心汤团”
HBsAg
乙 肝
●HBsAg 的亚型
adr
adw
ayr
ayw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新疆、西藏、内蒙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83页
乙 肝
(2)抗-HBs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 消失后
(空白期 或 窗口期)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
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83页
乙 肝
(3)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V C基因
前C区
C 区
前C / C 蛋白
HBeAg
HBcAg
表 达
切割、加工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83页
乙 肝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
为92%左右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83页
乙 肝
(4)抗-HBe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抗-HBe阳性者中,%~30%左右HBV DNA
仍阳性 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
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83页
(5)HBcAg
乙 肝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83页
(6)抗-HBc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
持续时间:6~18个月
可终身阳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83页
(6)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7)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
乙 肝
(8)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83页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
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83页
垂直传播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
医源性传播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83页
3.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 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83页
乙 肝
(三)发病机理
1. HBV进入肝细胞的过程:
肝细胞
PHSA受体
HBV
PHSA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83页
乙 肝
2. HBV在体内的复制过程 是一个逆转录过程
HBV DNA
cccDNA
前基因组RNA
3. 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
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本身无细胞
致病性
三类淋巴细胞参与
NK细胞:不需致敏
CTL(CD8+):主要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HBcAg
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
(ADCC)
抗-LSP
抗-LMP
自身免疫
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83页
乙 肝
(四)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个月
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