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doc

格式:doc   大小:6,04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doc

上传人:HShess 2022/3/16 文件大小:5.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育目的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天津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程论文试题
课程名称: 教育原理 课程编号: S212G001
学院名称: 教育学院 学号:2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所以,为了确保教育目的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化,即要明确培养目标。
- 2 -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或人才的方向、途径、具体规格和各种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般,小学,应以开发孩子智力,启迪、诱导学生思想、思维为主;中学,应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主;大学,更应凸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就要求我们所要培养的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结构、品德结构和审美结构,而且还要求他们意志坚强、发展全面,能够独立地控制管理自己的生命活动和行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在当代这个迅速变化着的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自觉地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于社会共同的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才能。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人,就必须同时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智识素养、身心素养和美育素养和劳动素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制定。两者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课程开发活动的起点和核心,它试图解答“学校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
1.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①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②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③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④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2. 课程组织
确定课程目标后,就要制定课程计划与课程组织。理想的课程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如以社会、学科、学生三个基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则素质是这三角形的核心。要
- 4 -
从社会需要中抽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据此设计课程。
课程方案要对培养目标作详细的分析,力求内容实在,文字简明,体现有继承、有发展、有层次、可操作的特点。新的课程要把课内外的教学与活动统一起来,把综合基础同个性特长统一起来。在课程组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修改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既应是全面的、和谐的,又应有鲜明个性。唯其如此,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多方面的需要。
因此,在课程组织时注意:
(1)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平衡
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升学和就业都必须具备的文化。选修课是根据自己意愿选学的学科,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结构中,可选择的课程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需求。
(2)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平衡
分科课程是我国课程的传统,其优点是同各门科学比较吻合,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科间的分隔,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课则正好相反。如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加理想。
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来看,认识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趋于更为高级的综合。分科课程同综合课程的结构应根据教育的层次以及学校的性质来决定。
(3)学术性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的平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