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数学打 教学设计
编写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打 数学教学设计,供各位参阅。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132至133页。
意图:对修改后的最优方案进行整理,将同一分钟通知的人放在一起,给学生更清晰的印象(教材中所提供的图,表达并不够清晰,没有达到“一目了然”的程度,所以同样需要优化)。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师:还有用的时间更少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最优方案,体会用“不空闲”的标准对方案进行评价与对优化进程的评价。】
(3)反思“不空闲”,形成全面认识。
师:想一想,如果合唱队有16人,需要几分钟?这第16个人该由谁通知?
【设计意图:这里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在最后一分钟,即使“有空闲”,也是最省时间的方案,形成对“不空闲”这一标准的全面认识;二是初步体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5、整理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打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我们找到了用时最省的方案。现在让我们一边回顾,一边填写表格。
师:知道消息的总人数包括我自己吗?
师:第5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会是多少呢?猜一猜吧!为什么是32人?
师:那第6分钟呢?第7分钟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第9分钟已经知道消息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第20分钟呢?第n分钟呢?
师:已经通知的人数是什么意思,不包括谁?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按照最优方案打 的过程的回顾与猜想,用不完全归纳法,找到“人数倍增”的规律,实现数学的抽象。】
三、应用规律。
1、结合填写的表格,师生一起讨论解答如下的问题。
A、照这样,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到几个人?
B、照这样,要通知50人至少需要几分钟?
C、照这样,通知32个人至少需要几分钟?6分钟还可以通知多少人?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梯度安排,实现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训练与思维提升。第一个问题是基本练习,可以直接应用表格中的数据解答。第二个问题是变式练习,需要学生结合“通知一个人至少需要1分钟的条件”来加以分析思考。第三个问题是拓展练习,进一步感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通知的人数是一个“区间数”。】
2、师:找到了这个最优方案,现在我可以通知了吧?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按照最优方案进行通知,还需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要通知的对象,才能实现需要通知的老师不重复、不遗漏,感受“预案”的必要性。】
四、总结全课。
1、回顾优化过程,感悟优化思想。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了多种方案。通过对方案的思考,我们知道需要“同时打,不空闲”才能实现“最节省时间”的目标。后来我们通过修改方案,找到了最优方案。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更省时间的方案吗?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体验。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想和大家说说吗?
五、数学欣赏。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打 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倍地增长。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成倍增长的事情还有很多。
课件播放:你知道吗:棋盘上的麦粒。
【设计意图:补充介绍生活中的倍增现象,丰富学生的认知,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