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唐诗》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47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诗》读后感.docx

上传人:住在山区的Jack 2022/3/17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诗》读后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诗》读后感
《唐诗》读后感1
  放暑假时老师让我们买了六本书来读,其中《唐诗三百首》中的《悯农》让我知道了粮食来的不易。
  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感受种田的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珍惜粮救人之心,视为毕生的己任
  
  755-763安史之乱
  701-762李白
  712-770杜甫
  其实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颠沛流离,但是李白关注自身,杜甫关注同样在颠沛流离的陌生的普通人。
  ,看出价值观的不同
  李白两次入赘高门大户,出发点显而易见,但多数时候主动选择与妻儿分离,在外周游,甚至第一任妻子去世后长期将一对儿女寄养在东鲁。
  杜甫夫妻感情深厚,对孩子有着深沉的慈父之爱。
  
  李白的诗歌才华如璀璨的彗星,天赋异禀,超凡脱俗,自然而然地与歌行体融合,挥洒自如。
  杜甫更像是个人努力与环境熏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对律诗的斟酌锤炼、安史之乱带来的流离失所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带来的感同身受,这一切促成了“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唐诗》读后感5
  我在收拾旧书的时候发现了两本配套的唐诗三百首,我就拿起来看。
  随便一翻就翻到两首古诗而且都是学过的一首是望庐山瀑布,温****一下吧,估计好多人都忘了。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温****一下也不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翻了一页,看了一会,都是没学过的诗。有一首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有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我去电脑上查了一些有关赤壁和巴女谣的一些资料。赤壁这首诗的意思是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巴女谣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巴地的女孩骑着一头牛,唱着民歌,沿着处处铺展着荷叶、处处盛开着荷花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记得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我个人觉得能让我们长知识,都了解古诗,所以可以去看一看。
《唐诗》读后感6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长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会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诗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满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与李白是好有,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调张籍)。李杜的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诗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诗也不少哦!
  离别本是一个旧话题,但王维的一首《送别》却写得很是婉转动人、余韵不尽:“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体现了把友人送走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孤单与寂寞;后两句写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衬出今日的依依不舍。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株。却下水精帘,玲珑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阶怨》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动作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一个孤独的形象……
《唐诗》读后感7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禁会有人想到唐诗宋词,都会以唐诗宋词为傲。但真正的作品是需要读者的共鸣,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时我想到了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审美的享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的意义。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如是说。古人留给我们的财产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长足发展的,所以说朱熹的那段话真不为过“须是先将诗来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