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致橡树
致橡树
1/5
致橡树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
我们的言语。”(板书)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
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
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像沉重的叹息)。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
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像英勇的火炬)。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
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之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结尾)。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教师绘图标文)
致橡树
致橡树
5/5
致橡树
3/5
致橡树
致橡树
5/5
致橡树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
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
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
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