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司棋夸克 2022/3/1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提要] 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林立、人才汇集,各项科技创新成果亟待开发与应用。然而,当前区内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不成正比。此外,部分科技创新人员拥有很好的课题想法,囿于缺乏团队成员只能单打独斗现象。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地高校仍然过于偏重于学术研究,存在论文发表多于科教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的现象。根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一项题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6,000~8,000项科技成果,但其中实现成果产业化的不到10%。这表明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很大的弱势和不足,这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短板。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序和手续繁杂,许多科技成果无法接受一层又一层的排队检验和测试,导致部分科技成果丧失了时效性和打击了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三)科研资金投入少,资源投入失衡。我国科研投入和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如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15%~20%)相比有较大差距。再如,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与美。资金投入少,资源分配不均衡。中东部地区高校的科技发展可获得一定可观的资金投入,但西部地区科技资金投入较少。    (四)科研能力較弱,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当前高校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课堂传授的方式为主,注重教材知识,学生将课本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机会较少。学生可以在理论知识上获得很高的造诣,但是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较弱;并且高校教师都是讲课为主,能够独立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和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驻校较少,存在科教协同知识输出不同步的问题,导致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越来越成为高校和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
   (五)缺乏深层次的合作交流。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在教育发展融合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广泛和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合作资源与硬实力的不对等和三地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合作机制的不完善。首先,粤港澳三地的教育方面的竞争多于合作,各方的合作基础也不对等。其次,香港教育家程介明教授观察当今内地“双一流”建设的观点也反映出类似的理念差异:“‘双一流’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是模糊之中又渐见具体,然而还会不断变奏。内地会觉得原则很清晰,但香港会觉得不够精确。两种思维不在一个平面上互动,也有一个相互读懂的需要和过程。”最后,三地的高等教育的还没有建设具体的合作机制,还仅限于探讨和探索阶段。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五个战略定位。其中就指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区域协调与一体化发展,化解三地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同导致的不同的体制机制的限制阻碍,搭建好粤港澳合作的桥梁,针对性地对高校教育、高校科技创新提出系统性的政策并实施。要完善体制机制,协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