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文档名称: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毕业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3,581KB   页数:7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22/3/19 文件大小:3.5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毕业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PLC的应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3
3
4
、存储其检测信号,再通过其接口电路向执行机构给出指令来实现相应的工作。传感器检测生产线上位置、温度、压力、流量等信号,来让信息处理部件分析处理,驱动功能是液压缸电动机、电磁阀、气压阀、机械手等执行部件实现的。其机械局部是自动生产线的主体局部。
1
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自动线支持技术的飞速开展,驱动了自动线的大力开展,使得可以生实现技术更加复杂的生产和操作以及装配工艺要求更高的流程,现在这些技术在向更深的领域开展,尤其微电子技术向超大规模和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向的开展,在那么几平方毫米硅片上能集成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个逻辑元件,实现了计算机的小型化,高速化和智能化的开展,正是智能计算机的出现更加的完善了自动线的功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
现代工业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先进工艺技术的综合与集成,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制造执行等多方面,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开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加强学生面向新世纪的挑战能力,提高机、光、电一体化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刻不容缓,重点建设机电类工程,柔性加工综合实验平台,更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自动化生产线是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生产线活动所构成的路线。狭义的生产线是按对象原那么组织起来的,完成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按产品专业化原那么,配备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的工人,负责完成某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制造工作,对相同的劳动对象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
图1-1 自动化生产线
该自动化模拟生产线,较好地解决了在学校期间,只接触到以单元实验或校外参观实习为主,一些大型的自动化控制站只能看不能操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这个实际接触问题。
在设计该模拟生产线时控制系统中包括5个从站点:下料单元、加盖单元
、穿销单元、检测单元、分拣单元。该套控制系统,建立了以工业现场控制为对象的实物模拟仿真系统,可很好解决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在动手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
1
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PLC的应用及目前的研究现状
生产线上的工艺过程
1969世界第一台PLC在美国数据设备公司诞生。1975-1976年,德国、日本、美国等将微处理器作为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单元应用到PLC中,并且去掉磁心存储器改用了集成电路的存储器,结合了微型计算机的技术与电控制器技术,从而实现了可编程控制器的规模集成化,使得处理器更能适用工业环境,更加的可靠,功能也更加强大,更加的灵活,本钱却大大下降,从而使得PLC进入了实用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PLC的性能也飞速增强,其应用和研究现状主要在以下方面表达:
,控制大型机的规模越变越大,开关量高的到达了几万。
,现在PLC己经新增了很多模块,如PDI控制、温度以及运动模块等等。
,在PLC的开展过程中,制造商为了垄断和扩大各自市场,都各自开展自己的标准,开放是开展的一个趋势,各厂商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形成了长时期的妥协与竞争,这一过程还将继续。

,由于通信、信息及控制技术的大力开展,联网也得到了的开展,己经可以实现的远程控制。
正是由于这些性能、使得工业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控制信息化及智能化。现在应用在不断前进,尤其在运动控制、模拟量控制及驱动控制上广泛使用,已经成为现在系统工作自动化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了。
此次设计共分为五个单元,其功能分别是:
1.下料单元:将前站送入本单元下料仓的工件主体,通过直流电机驱动间歇机构带动同步齿型带使之下落,工件主体下落至托盘后经传送带向下站运行。
2.加盖单元:通过直流电机带动蜗轮蜗杆,经减速电机驱动摆臂将上盖装配至工件主体,完成装配后工件随托盘向下站传送。
3.穿销单元:通过旋转推筒推送销钉的方法,完成工件主体与上盖的实体连接装配,完成装配后的工件随托盘向下站传送。
4.检测单元:运用各类检测传感装置对装配好的工件成品进行全面检测〔包括上盖、销钉的装配情况,销钉材质、标签有无等〕,并将检测结果送至PLC进行处理,以此作为后续站控制方式选择的依据〔如分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