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石坝毕业设计
前 言
1、设计任务书及原始资料是工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全面了解设计任务,熟悉该河流的一般自然地理条件,坝址附近的水文和气象特性,枢纽及水库的地形、地质条件,当地材料,对外交通及有关规划设计的基本数据,只有在熟悉基本资,左右岸岩石中等透水带下限均可达岩面下80m左右。河床地段基岩透水性与中等透水带厚度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变小的趋势。下游发现承压水,二、三级阶地砾石层透水性与上坝线相同,左岸坝脚靠近塌滑体。
3、坝址区其它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
坝址区其它建筑物包括导流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按上坝线方案,
导流泄洪洞、溢洪道均布置在左岸单薄分水岭,灌溉发电洞则布置在左岸东凹沟附近三级阶地上。下坝线方案溢洪道可布置在右岸Z沟,灌溉发电洞移至上坝线溢洪道轴线西侧40m左右,导流泄洪洞位置与上坝线位置相同。
(1)导流泄洪洞
沿洞线周围岩石厚度大于3倍开挖洞径,出口段已避开塌滑体的东边界,沿线岩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及砾岩,岩石较为坚硬,坚固系数Fk=4,单轴弹性抗力系数K0=20MPa/cm,弹性模量E=×104 MPa,透水性较大。岩层倾向下游,出口段节理发育,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为进一步保证出口段岩体稳定, - 4 -
免除由内水压力引起的后果,建议该段修建无压洞。
(2)溢洪道
上坝线方案溢洪道堰顶高程757m,沿建筑物轴线岩层倾向下游。岩性主要为坚硬的细砂岩,其中软弱层多为透镜体,溢洪道各部分的抗滑稳定条件是好的。下坝线溢洪道堰顶高程750m。基础以下10m左右为砂质叶岩及夹泥层,且单薄分水岭岩层风化严重,透水性大,对建筑物安全不利。
(3)灌溉发电洞及枢纽电站
上坝线方案沿线基岩以厚层粉砂岩为主,岩石完整,透水性不大,洞顶以上岩层厚度较小。在建筑物的基岩岩面上有0,5m厚的砾岩及厚度不等的亚黏土层,电站厂房处岩石风化厚度约5,6m,对其产生的渗漏及土体坍塌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下坝线方案沿线全为基岩,工程安全比较可靠。
4、施工区地质地形地质条件
810m。 ZF水库的右岸坡较陡,坡度为30?左右,大部分基岩出露高程为770,主河槽在右岸,河宽约100m;左岸为堆积岸,左岸台地宽200m左右,山岭高程在775m左右,岸坡较平缓,大都为土层覆盖。水库枢纽处施工场地狭窄,枢纽建筑物全部布置在左岸,施工布置较为困难。
坝区为上二迭系石千峰组的紫红色、紫灰色细砂岩,间夹同色砾岩及砂质叶岩等岩层。右岸全部为基岩,河床砂卵石总厚度约50m,覆盖层厚度约5m。高漫滩表层亚砂土厚5,15m,左岸728m高程以下为基岩。基岩面向下游逐渐降低,土层增厚。砂卵石层透水性不会很强,施工开挖排水作业估计不会很困难。
水文气象条件
1、气象
,70%集中在6,9月,?(6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月),多年年平均气温8,9?。多年平均师大风速9m/s,。
(1)气温资料
ZF水库坝址处没有建立水文气象站,根据附近气象站1958年至1963年和1970年至1972年共9年资料统计分析,?(6月),最低气温-?(1月),多年平均日气温4,24?,多年年平均气温8,9?。历年各月气温特征值见 - 5 -
表2-1。
(2)降雨资料
根据附近气象站1958年至1963年和1970年至1972年共9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多年的平均各月降雨天数见表2-2。
表2-2 多年平均各月降雨天数
1)洪水 2、水文分析 (
洪水由暴雨形成,据统计7,8月发生最大洪峰流量的机会占88%,而且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m3/s(1954年),最小洪峰流量184m3/s(1965
- 6 -
年),相差12倍。流域洪水的特点是峰高,历时短,陡涨陡落。一次洪水持续时间一般3,5d。各种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2-3。
-3 各种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线 表2
(2)年来水量
水量的年内分配,汛期7,10月约占全年水量的62%,水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来水量1968×108m3(1963年7月至1964年6月)。×108m3(1965年7月至1966年6月)。。从历年来水量过程来看约7年一个周期,其中连续枯水段为4年。
- 7 -
(3)年输沙量
汛期7,10月的来沙量约占全年输沙量94%,其中7、8两月约占83%。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输沙量1240×104t(1969年7月至1970年6月)。最小年输沙量173×104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