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课前思考。
在一些具有大数目的情境中,估算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甚至比精确计算更有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好的状态来上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表现的最出色。
【感悟与评析】通过课前谈话,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有关估算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能积极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场景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同时明确:因为求得的结果不是也不需要是准确数,所以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二)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谁知道我们二(1)班有多少人?
生:53人。
师:53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53人大约是50人。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后面听课的老师是17人,17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17人大约是20人。
师:今天电教室大约有多少人?
生:电教室大约有100人。
师:在数学计算中,有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估计出粗略的数据就可以了,这叫做估算。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通过估计出几道算式的粗略的数据,学生明确什么是估算,引出课题。
【感悟与评析】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本环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功能,使学生了解到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探究方法,尝试估算。
师:星期天,妈妈带100元钱去买下列生活用品。(板书:100元)
师:这是妈妈要买的28元的热水瓶,这是妈妈要买的43元的烧水壶,这是妈妈要买的24元的水杯。(贴出相应图片及价格)
师:妈妈带的钱够吗?请小朋友想一想:要判断妈妈买这三种东西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生:不需要。
师:请你帮妈妈估算一下,带100元钱够吗?
生: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是怎样估算的?把你的方法给组里的伙伴们说一说。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估算方法跟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热水瓶28元大约是30元,烧水壶43元大约是40元,水杯24元大约是20元,30+40+20=90,所以100元钱够了。
生2:我是从100元中减去30元等于70元,70元减去40元等于30元,30元减去24元还剩6元,所以够了。
生3:我是从100元中减去28元等于72元,72元减去43元等于29元,29元减去24元等于5元,所以带100元够了。
……
【感悟与评析】通过创设具体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模拟生活,学以致用。
1、模拟运动会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师: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小黑板)
跑步 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