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实力。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靠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和政县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接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建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供应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激发了他们自食其力、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忱,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彻底变更贫困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居环境有了改变。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主动学习借鉴先进阅历,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目前在建和打算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别隔开,变更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爱护。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难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峻,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复原、建设和爱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1、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2003——2007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排建设安置点54个。截止2008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741户8482人,%、%、%。康乐县2004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2005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2006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2007年的12个安置点仅开工建设8个,干脆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截止目前,%。
2、配套资金落实不志向,项目建设不完整。2003——2007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安排中县配套18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20万元,%,,%,。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干脆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2003——2007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安排6830万元,%,。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1652万元,%。依据各安置点的详细状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00元,为全州最低。和政县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1000元。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实的状况。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