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5 页 共 21 页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化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育。而我们今日的教化却把这些忽视掉了。有人戏称当今的孩子与父母是“特别6+1”的关系,6个大人围围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很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很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尊敬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曾国藩家书》中我想透漏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治天下”。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详细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备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我不主见“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改变,我只是想要主见教化孩子,应向《曾国藩家书》一样首重道德的培育与品质的提升。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方能修身齐家平天下。
最终我想谈谈曾国藩的精神品质。
我想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湖湘精神的极大体现。勤奋,学以致用,坚韧,孝悌、勤俭持家, 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
一、勤奋好学、经世致用。曾国藩一生挚爱读书,即使在进士及第之后、军旅斗争期间,他都坚持不断读书。在为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主见整肃官场风气惩处贪官;在治军方面,他以湖湘子弟为基础,主见用儒家伦理治军;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农业为首,提倡农夫联合等;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有人说曾文正公是中国最终一位儒家大师。这些主见,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并为实践证明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的品质我想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学习的。但他在为政的举措方面,我想以一个本科生的角度来看是有点时代的局限性的,曾国藩还是没能逃出一个古代文人的局限。他力求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他重视农业却忽视土地兼并的问题,他想要变更官场风气,却只是从表面腐败问题入手,不从制度进行改革。
二、坚忍不拔的品质。曾国藩进京参与会试,两度名落孙山;却还是坚持第三次赴考。作为一介书生,他靠着坚韧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曾国藩可谓是一败涂地,他自己也曾想过自杀,同时兵将士气不振粮草殆尽,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最终还是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最终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最终凭借这坚忍不拔的意志最终镇压了太平军。
曾国藩人生中的这一品质最为我推崇,一个文人,从未经验过战阵,却创建了中国近代的湘军,间接创建了淮军、楚军。多次战败,甚至于跳水自杀,但是曾国藩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想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不顺当的境况。当我们身处逆境中熬炼出来的坚忍的品质正是我们人生的财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们的确应当熬炼坚韧的品质的。
三、是重视人才。他提倡“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育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在他的一生中发觉举荐了左宗棠、李鸿章、刘铭传等一批中国近代的闻名官员,而这些人为大清朝统治的稳定,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保全,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吏治方面,他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缘由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正因如此,他非常注意发觉和举荐人才。在其晚年,他屡次向朝廷提议坚持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