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培育期都市圈规划策略研究
作者:宋云婷
摘 要: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带动城市群,从而进一步带动区域发展的阶段。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4];二是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应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以非农活动为主;三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通勤行为,美国标准为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我代通勤流指标。而随着手机信令等大数据的应用,通勤化率指标有了一定的量化依据。
都市圈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在都市圈形成的初级阶段,集聚是主要驱动力;在都市圈的成长阶段,集聚与扩散共同构成主要驱动力;在都市圈的成熟阶段,扩散是主要驱动力[5]。有的学者认为都市圈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心集聚、近域扩散、均衡与特色发展三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6]。有的学者基于对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都市经济圈发展历程的分析,将都市圈发展概括为5个阶段,分别是强核阶段、外溢阶段、布网阶段、整合阶段和耦合阶段[7]。《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中将都市圈根据发展水平差异,将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和培育型三个层级。 从发展阶段来看,长春都市圈处于明显的单中心结构,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处于增长阶段,但是与外围县市的联系强度不密,虽然出现了部分发展期都市圈的特征,中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出现外溢,但外溢主要局限在近域圈层,都市圈发展仍以核心区的极化作用为主,因此判断长春都市圈是培育期都市圈。
2 长春都市圈的现状特征
弱核牵引,缺少强有力核心支撑
都市圈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结构。从手机信令数据来看,都市圈20%的人员流动为向心型,从货运大数据分析来看,都市圈50%的物流为向心型,从夜间灯光数据来看,长春市的灯光强度占总强度的70%。从城镇分布来看,除长春外,都市圈其他城市体量均较小,为缺少中型城市发展支撑,尚未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人均GDP为86465元,在发展型都市圈中心城市和横向比较中,均处于下游。
联系不密,都市圈城镇各自为政
长春都市圈的一体化区域集中在近域圈层,城际合作任重遥远,城市间人流、物流量排名靠前的是松原市—前郭县、长春市—德惠市、长春市—公主岭市、长春市—农安县,占总数的50%以上。各城市联系不紧密,主导产业同质化严重,80%以上的开发区以加工业、制造业为主导产业,60%以上的开发区主导产业包含汽车产业。
孤立封闭,对外开放程度待提升
从投资流来看,长春都市圈相互投资量较低,长春市与外围城市之间企业互相投资规模仅为46亿元,投资往来不活跃。从通道枢纽建设来看,航空枢纽等级较低,吞吐能力不足,西部铁路联系较弱,既有普速铁路等能级偏低,高等级公路建设缓慢,规划的长太、延长、长春经济圈环线等高速公路均未建成。
3 长春都市圈规划策略辨析
弱资源约束下的空间精明增长策略
向城市要发展,坚持城市精明增长
以“大集中、小分散”为区域发展空间组织主要模式,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县),支持中心城市近郊县、产业强县、资源富集县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实施小城镇建设示范工程,支持重点镇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特色镇、旅游名镇。
向乡村要空间,坚持乡村精明收缩
应对农村人减地增的失调局面,应进一步整合乡村建设用地,引导乡村合理布局。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统筹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提高规划科学性与约束性。按照农业耕作半径、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多元化组织进行生产空间优化,引导中心村的建设,并按生活服务圈的理念进行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配套。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要求,强化城乡统筹政策创新。
向生态要效益,坚持生态精明增值
目前我国处于由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和生态驱动发展来转变的关键时期,逐步的由城市的土地回路(房地产),开始向知识产权和生态资源来转移。未来应紧抓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发展的契机,向生态要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将经营理念引入生态资源保护中,重点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影视文化、科技研发、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实现高端服务业职能的集聚发展。
弱开放水平下的区域合作关系重塑
深化国际合作,构建联通国际的物流大通道
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推动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布局货运场站、物流中心等,鼓励不同类型枢纽协同或合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