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
员工满意度管理的实施办法初探 2
2
2
3
“个方面”的选择——满意维度的选择 3
——参照点的选择 4
4
——满意度系数的确定 4
5
5
5
6
6
6
7
7
8
8
9
10
10
H集团某员工满意度测量实例 10
H集团某销售公司市场部员工满意度综合评定举例 11
12
12
13
,企业是可以引导的 13
13
14
14
员工满意度管理的实施办法初探
摘要:员工满意度按理应该成为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实施了许多相关的管理措施的同时,更为关注的另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本文就员工满意度管理的实施办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根据一些实例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员工满意、满意度管理、组织
在企业这种组织形式逐渐形成并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各种管理理论也随着企业本身的成长而成长起来。其中,满足顾客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Consumer Satisfactory 简称CS)就是被甚为推崇和广泛采用的一种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菲·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Delivering Value)的概念,其中也阐述了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科特勒同时指出,顾客满意度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为顾客提供产品、服务等商品和员工的支持。顾客让渡价值中顾客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及形象价值)的提高以及顾客总成本(产品价格、时间成本、体力及精力消耗)的降低无一不与企业的员工有紧密的联系。然而,科特勒从营销管理的角度提出这个概念之后也仅仅是从如何进行顾客满意度管理的角度进行了营销层次上的分析。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满足顾客满意度需要的员工支持,并从组织行为的层次上来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对于企业这种组织来说,员工满意度管理是与顾客满意度管理同等重要甚或更为重要的管理内容。企业员工(Employees)同顾客一样(如果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独立于顾客、员工及股东之外的组织时,甚至可以将顾客、员工及股东统统看成是企业的广义上的“顾客”),也有其心理及生理的需求。其需求的满足程度即员工满意(Employees Satisfactory 简称ES)的程度——员工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进而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股东的满意度。如果按照有些学者最近提出的“人性化管理”理论或者“仿真家庭管理”理论来看,员工满意甚至是企业组织的终极目标之一。诚如此,则员工满意度的管理就上升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会牵涉到“企业是什么”和“企业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这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是在员工满意是企业的目标之一、是和顾客满意度及股东利益相辅相承的一部分的前提下,结合一些实例来研究如何实施员工满意度管理。
很多早期的行为科学家如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赫兹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等多种理论,都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处理企业员工满意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当要对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员工的满意度或同一员工对不同企业的满意度进行比较时,就出现了一个难于量化,因而难于比较的问题。即便是科特勒提出的顾客满意度理论也存在同样的缺憾。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在考察消费者行为时引入的“效用”的概念就很好地对消费者的对于商品的“偏好程度”或“满意度”进行了刻画。效用值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员工满意度的考察。
效用值理论指出,首先,人们的满意度是建立在自己所获得的效用的基础之上的,效用值大则满意度就高;其次,人们对于效用大小的判断是建立在以某一参考点为基准而对自身需求被满足状态的评价基础之上的;第三,员工在评价自己需求的满足状态时是基于多指标的。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就是,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将自己事先设定的某些对自己有意义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有顺序的)的标准与这些因素的现状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