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白茅根
编辑保护
◆◆
对应领域认证的专家或者学者可以进行修改,
beta期间认证系统暂未开放请耐心等待…
中药名,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
生物通用
中文学名
白茅根
拉丁学名
Imperatacylindrica
科
禾本科
界
植物界
属
白茅属
门
被子植物门
种
白茅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中国辽宁、河北、山西
目
禾本目
命名者
(Linn.)Beauv.
目录
基本介绍
历史出处
原形态
植物介绍
形态特征
别名
来源
地理分布
功能介绍
利尿作用
止血作用
治疗急性肾炎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抗菌作用
药毒理学
其他作用
营养价值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相关信息
本草图经
纲目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本经
别录
日华子本草
滇南本草
本经逢原
动植物民间药
本草经疏
本草求原
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草正义
展开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白茅根
中文别名:     茅针、茅根、白茅
二名法:     Imperata cylindrica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百合纲 Liliopsida
亚纲:     melinidae
目:     莎草目 Cyperales
科:     禾本科 Gramineae
亚科:     黍亚科 SubFam. Panicoideae
族:     高粱族 Trib. Andropogoneae
属:     白茅属 Imperata
种:     白茅根
历史出处
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原形态
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植物介绍
形态特征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别名
茅根、兰根、茹根(《神农本草经》),地菅、地筋(《名医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