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对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调研
关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
在我省以决战决胜之势向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锋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相关部署要求善。一些地方把扶贫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交给龙头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运营,贫困户参与不够,甚至不用投钱也不用投劳就可以拿“分红”。
三是产业尚未形成链条。有干部说,“贫困地区是人分散、地破碎,发展产业先天不足。”农业产
业以“种”和“养”居多,“加”和“销”短板突出,加上贫困地区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滞后,很难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了解的情况看,8 个未摘帽贫困县现有的“5+2”特色产业全部是种养方面的;20 年全省扶贫成效最显著的 6个产业,分别是(具体略),也全部是种养方面的。截至今年 6 月 23 日,全省共有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仅有万户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散种散养占了近七成。这样的产业结构,支撑脱贫已经很不容易,要实现产业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易地安置存在“三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共有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了“穷窝”,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占贫困人口总数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以后,一定程度存在“三难”:一是稳定就业难。搬迁群众大多属于“无土安置”,要“稳得住”,关键要“有就业”。目前,这部分群众主要靠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就业,其中劳务输出仍占大头。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 6 月底,全省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万人,其中单位就业占,灵活就业占,农业经营生产占,公益性岗位占,自主创业占;同期我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占,县外省内务工占,县内务工占。这些数据说明,搬迁群众“有就业”已经不是大问题,但就近就业、稳定就业还需努力。
二是后续管理难。全省现有个安置点,每个点平均有1400多人,多的有1-2万人。对安置点如何管理,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有成立管委会的,也有成立街道办事处、小区居委会的;有发安家补助的,也有给物业补贴的,具体做法不一。对万人以上的安置点,全省正在统一实施便民利民“”服务工程,但规模较小的安置点,主要还是靠县里自筹资金、自定标准来配套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范,配套设施有的跟不上,有的则比较“高大
上”,甚至没有充分考虑功能整合,一定程度存在浪费现象。总体上看,搬迁群众的户籍关系、土地关系以及享受城镇化待遇等方面还有待深层次改革完善。
三是生活融入难。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乡镇村屯,人员结构复杂,民族成分多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之前多数人习惯了宗亲式的“小聚居”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耕生活,一下子成了“城里人”,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左邻右舍也不认识,普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融入过程。有干部说,“安置点的建设和管理是个新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做好了,那是一座座丰碑;做不好,就是一个个火药桶。”
第四,人才缺乏仍然是贫困地区的最大短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资金投入轻人才投入的现象,义务教育教师和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虽有缓解,仍不容忽视。目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