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蜀相》教学设计
攸县第三中学 肖春媚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蜀相》教学设计
攸县第三中学 肖春媚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和方法:①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考虑、合作探究的才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可惜之情,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观看教学辅助片《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等片段,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写诗的圣人,那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读出他的
“圣”呢?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漂泊西南十余年,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但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的伟大!忘记“小我”,时刻心怀“大我”,心系百姓疾苦,心忧国家命运,这就是杜甫的高尚之处。(精品文档请下载)
杜甫在《访诸葛》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他屡次拜访此地,到底要寻找什么?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名篇《蜀相》,体会他的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走进诗歌
1、诵读《蜀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可以开口大声读.
2、品味语言,探究问题。
(1)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和情感。
1.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诸葛亮,都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颈联和尾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辅助两主,星殒五丈原。
2.诗人写诸葛亮的意图是什么?要抒发什么情感?
仰慕其才华功业,自叹不如; 可惜其事业未竟,聊以自慰。
3.“英雄” 指什么样的人?包括作者吗?
明确:泛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一切理想抱负没能实现的人。
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才如此惺惺相惜,
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流泪,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 南宋名将宗泽,为国事愤忧成疾,临死前就是诵读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死。(精品文档请下载)
4.杜甫和孔明有什么异同?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境 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
怀才不遇
命 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明确:既有比照失落的感伤,也有同病相怜的苦楚.
5.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壮志未酬。
要求学生联络所学诗歌,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