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建设工程实施过程造价管理控制摘要:工程造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建设工程上,其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计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尤其重要,既要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高质量要求,又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本文也从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现状述说当前管理重点,再探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历史现状控制发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工程造价的计价与确定进行预测、计划、控制、反馈、审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它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始终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二是工程价格管理。无论从那一种含义讲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准确的计价和有效的控制造价,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起步还是比较晚的,造就了现在的工程造价的多样性、复杂性,也造就了现在的不规范建筑市场,这就促使我们这一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完善建筑市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制度,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光荣的历史。据《辑古慈经》等书记载,我国在唐代就有夯筑城台的用工定额—功。公元 1103 年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的“功限”就是现在所说的劳动定额,“料例”就是材料消耗限额。该书实际上是官府颁布的建筑规范和定额,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清工部所编著的《工程做法则例》则一直流传至今。因此,我国两千年来不乏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的实例。而新中国成立后,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1957 年,工程建设定额管理建立阶段。由于面对大规模经济建设,缺乏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缺乏专业人才,所以在引进前苏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时,也存在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的问题,使定额的编制和执行受到影响。第二阶段: 1958-1966 年,工程建设定额管理弱化时期。 1958 年开始,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削弱、放松,以致放弃了定额的管理。1965 年国家甚至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设计单位不再编制施工图预算,1966 年1月,试行建设公司工程负责制,改承发包制度。这些规定摧毁了概预算管理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三阶段: 1966-1976 年,工程建设造价发展的一个倒退阶段。十年动乱使得概预算和定额管理机构被“砸烂”,大量经济资料销毁,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改行。定额被说成“管、卡、压”的工具,造成设计无概算、施工无预算、竣工无决算的状况。第四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恢复、整顿、发展时期。 1977 年国家恢复重建造价管理机构, 1983 年8月成立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1988 年划归建设部,成立标准定额司,各省市、各部委建立了定额管理站,工程造价体制和管理都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颁布了几十项预算定额、概算定额、估算指标,1990 年7月成立了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从此,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和实践方面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第五阶段:从 20世纪 90年代初至 2003 年6月,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阶段。我国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招投标中的编标、评标、定标、合同价签订、调整等一系列的工程计价活动,在原有的工程计价方法和计价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市场化改革。第六阶段:2003 年7月至今,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进入改革、发展和成熟期。1996 年建立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这些对推动我国工程造价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3 年7 月,国家颁发实施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志着我国建筑市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08年7月对 03年规范修改后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巩固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的成果,进一步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逐步实现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由政府职能部门实行协调监督。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新模式。由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历史看出,我们一直追求工程造价的有序管理、发展,时至今日,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如何呢?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 为确保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的经济权益所进行的对工程造价全过程、全方位的和符合政策及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业不被视为是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上,采用行政管理计划定价方式,因此,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往往是依据计划价格和行政规定进行编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工程造价难以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