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 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3 、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过程与方法观察实验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应用,领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学重点 1 、压力、压强的概念。 2、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教学难点 1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2 、如何结合生活实例来解释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原因。课型新授课课时 2 课时教具准备三角板、钩码、海绵、小板凳。第1 课时?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如图 8-1 所示, 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三角尺, 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相同呢? 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有了宽宽的滑雪板, 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图钉可以轻松按进木板, 而小木块怎么按不进去。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答:因为接触面积不同。还是因为接触面积不同。体现压力相同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一样。(二)进行新课。一、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压力的概念事实上, 三角尺对手指、滑雪板对雪地都有力的作用, 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与重力区别) 强调:(1) 垂直;(2) 表面(作用点在表面上)。由以上现象可知,压力相同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不一样。那么,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 、压力作笔记。通过感性认识获得压力的概念,不能讲得太深。自然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2、实验探究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图 8-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a) 一块砖平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b )两块砖叠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c) 一块砖竖放在海绵状泡沫塑料上。启发学生思考: ①在图 8-3 中, 图(a)、(b) 受力面积相同, 但压力不同,说明了什么? ②图(a)、(c) 压力相同, 但受力面积不同,说明了什么? 归纳: 由实验观察可知,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 、请学生看附录 1 中的《信息窗》 2、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答:①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②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大小3 、看书。渗透了控制变量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压强的计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 、压强的概念物理学中, 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强调:(1) 单位面积;(2) 压力大小。(3) 压强的物理意义——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2 、压强的计算定义式 P=S F P :压强;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3 、压强的单位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有面积的单位组成,写作“牛/米 2”,称为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 Pa”。 1Pa 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 3粒芝麻压成粉, 均匀分布在 1cm 2 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 1 、压强的概念作笔记。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学生听讲并理解。 200pa 表示 1米 2 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为 200 牛了解到 1Pa 的压强很小。很自然引入压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