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畅游诗乐园(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 诵读已学过的近50首古诗。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 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2、 绝句(杜甫)
23、 竹枝词(刘禹锡)
24、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25、 草(白居易)
26、 清明(杜牧)
27、 山行(杜牧)
28、 山亭夏日(高骈)
29、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30、 题西林壁(苏轼)
31、 梅花绝句(陆游)
32、 示儿(陆游)
33、 小池(杨万里)
34、 墨梅(王冕)
35、 七步诗(曹植)
36、 赠范晔(陆凯)
37、 春歌(南朝乐府)
38、 敕勒歌(北朝民歌)
39、 咏鹅(骆宾王)
40、 游子吟(孟郊)
41、 所见(袁枚)
42、 村居(高鼎)
43、 登飞来峰(王安石)
44、 江上(王安石)
4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46、 鸟鸣涧(王维)
47、 夜宿山寺(李白)
48、 江雪(柳宗元)
49、 蚕妇(张俞)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