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传福
“技术狂人”的汽车梦
 
 
陈 墨
10月13日,《2009胡润百富榜》在京发布。“电池大王”王传福名列榜首。“我们对于财富排行榜的态度向来是不关心、不参与”,比亚迪媒体公关人员表示。那么,他在忙什么?
10年把这种模仿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F3,我们参照了一些国外公司的优秀品牌,我们使用它的非专利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F3卖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它的设计好。”
F3现象不是一个偶然,他是王传福技术战略的一个部分。比亚迪随后推出的F0与丰田AYGO的外形也很相似,比亚迪F6和丰田凯美瑞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比亚迪汽车的价格却比丰田类似车型便宜一半以上。对此,丰田甚感不安,把比亚迪F3买来研究,为什么比亚迪能造得如此像丰田,而价格却那么便宜?许多人认为丰田会起诉比亚迪,但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虽然学习别人,但并不会惹上官司:“我们的车没有任何专利问题,我们把其中涉及的专利全部改完了,一条条地改。我们的确大量使用了别人的非专利技术,但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规避。”
技术与冒险精神的结合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解决材料钴问题之时,还创造性地解决了生产线的问题。当时比亚迪资金匮乏,无力购买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当时一条生产线要1亿美元左右。它虽然先进,却也是企业的巨大成本。经过缜密的研究,他把生产线进行合理分割,让生产线变成半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相结合。这种看似倒退、落后带有冒险性质的常识,竟然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具有调整灵活的优点。1995年下半年
,王传福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虽然在情理之中,但还是让他深感意外,大霸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王传福。
到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亿元的中型战舰。3年间,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
1997年对企业界来说是风刀雪剑的日子,金融风暴席卷了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却越发显得游刃有余。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振奋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的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当之无愧地成为镍镉电池老大。
兵贵神速。王传福全无留意,他一往无前。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紧接着抓住了第二次机会,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王传福投巨资——“最”字当先:最先进的设备,最前沿的人才,要为我所用。为了确保、加强研发的战略地位,他建立了中央研究部。当时锂离子电池市场可谓是日本人只手遮天,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研发成功,整个业界只有他笃信无疑。正如陈天桥当年“孤注一掷”创业受到业内嘲笑的情形一样,王传福也不能幸免于难。但结果却是令这些人瞠目结舌。
为此,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从镍电池到锂电池,比亚迪从容不迫地赶超,一度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恐惧。
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60%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