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孤独至死.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孤独至死.doc

上传人:惜春文档 2022/3/2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孤独至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孤独至死

孤独一点儿,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你自己。
———沈从文
仲夏的清晨,沱江还是睡眼惺忪的样子;沱江两岸吊脚楼的屋檐短短的,阳光毫无阻挡地进了屋;竹篷船醉醺醺地在江面上打着转儿,戴着斗孤独至死

孤独一点儿,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你自己。
———沈从文
仲夏的清晨,沱江还是睡眼惺忪的样子;沱江两岸吊脚楼的屋檐短短的,阳光毫无阻挡地进了屋;竹篷船醉醺醺地在江面上打着转儿,戴着斗笠的面庞黝黑的中年船夫们隔江问候着。
沈从文出生和安眠的地方,一个在老城的中心,一个在城外的听涛山上;一个游人如织,一个冷清如斯。但其实所谓的墓地,不过是一眼冷泉旁的一块墓碑。他的骨灰一半埋在听涛山上,一半撒在沱江里。沱江奔腾而去,在深山转弯处化为游丝,却总还让人疑惑是否再远一些便有翠翠撑着她的渡船。不知为何联想到三毛的《写给自己》:“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而这又是极孤独的诗。
依《从文自传》来看,沈从文少时是很顽劣的,总是逃学疯玩去,且编就谎话应付学堂和家里;但同时他又会一个人看云看水看一切:“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我脑海中大致能勾勒出一个外向又敏感的孩子模样。这样的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敞开心胸。
他的墓前有块石头,石头背面是张充和“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评价,正面是他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挺奇怪的吧?排除掉先生自认为思考方式正确这一自负的理解,更有可能是:人只有在抽离出来面对自己时,才能理解“我”所要的,认识“人”所要的。先生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但找寻人性的过程,大约就像落入冰冷深蓝的名为孤独的海里,看到心底住着另一个我吧。
沈从文写自传时笔触很温情,像“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立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对往日充满温情。
但他又像个老人,絮絮叨叨的,把记忆中的很多小事摊开了细细说。我一字一句地读着,看完只是后悔之前为什么没有耐心地去看《边城》———读先生的文章向来最没有负担,因为他在文中不追加些冠冕堂皇的意义。可是说实话,这些文字的内容却不那么美好。当回忆自己的從军经历,他写到青年士兵对待尸体的方式:“人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仿佛做完了一件正经工作,有别的事情的,便散开做事去了。”这是悲哀且恐怖的语调,与鲁迅文中的看***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
但先生在没有接受世俗的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前,先从自然处学得水到渠成的人性,再去启蒙所谓的处世智慧,并在身处社会时不忘他最初的那点所得———被城市人称为“乡巴佬儿”的特质。他在当兵驻扎怀化镇时,烟馆门前有个妇人,看见将领便抛媚眼,看见普通士兵便别过头去,表示贞静。对此,沈从文说:“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它,注意到这些时,始终没有丑恶的感觉,只觉得这是‘人’的事情。我一生活下来太熟悉这些‘人’的事情了。”说他“赤子其人”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