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三种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改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即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学生只知道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是没有用的,认识得不到保证。如果在此之后,让学生探究“食盐中碘的成分”,这就迫使学生要把概念转化成真实的能力,要建立思路,运用方法,而且要把事实、实验、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且还能将概念迁移运用。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难点的突破应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高一新生,在探究学习环节中老师控制多一点,学生活动少一点,属于启发式探究。随着学的提高,探究学习环节中老师控制少一点,学生活动多一点,进入半开放探究学,实验能力都大有提高,探究学习环节可以完全开放,当然老师仍然要参与全过程。
2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观察力,学习化学是不可想象的。观察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看热闹,而是“带着问题看”。
观察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一般对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观察比较仔细,而对质量、热量等方面的观察比较粗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告诉学生观察顺序。比如时间顺序,又如先观察反应物的性状,再观察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颜色、气味、沉淀),最后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要尽可能的避免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发生。训练学生在诸多现象中抓住最主要的现象和过程。
例如,观察Al2(SO4)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现象时,不同的滴加顺序,滴加试剂用量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特别是向少量Al2(SO4)3溶液缓慢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应观察到先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白色沉淀逐渐增多,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最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过程。对该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验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对Al(OH)3两性和制备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观察坐标图表
观察还要用在对曲线的观察上,引导学生观察曲线时的常规“观察序”是:坐标含义、曲线形状和走向、突变点、是否经过原点、多条曲线可加辅助线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以及涉及到有定量因素时注意某点或某几点涵义的比较等。
观察数据
观察和处理数据是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如列出用石墨电极电解Na2SO4溶液的每分钟两极各自所得气体总体积的数据。学生要从相邻的数据的差值中观察到开始一个阶段气体体积比V(H2):V(O2)>2:1,到达一定时间后却一直保持在2:1。从而联想到氢气、氧气的溶解度不同,相同条件下,氧气溶得稍多,待氢气、氧气的溶解均饱和后才恢复正常的2:1。又如在课堂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同族元素单质的物理常数,有机同系物熔点、沸点和密度,某些同分异构体的沸点数据等,也能锻炼观察数据和找到规律性的能力。
3 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