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的沉重事实,又为这块土地给予了文化的斑斓和历史的厚重。
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3
今日,台儿庄仍旧是“天下第一庄”的缘由,一是她在中国漕运史上的特别地位,二是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三是她保存了50多处二战遗迹,四是市区两级政府对台儿庄的抢救性重建,使她呈现出无可替代的文化、军事和 标记符号。
我们先说台儿庄与京杭大运输河的关系。
长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画下雄浑的一撇,京杭大运输河画下了遒劲的一捺,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为防卫游牧民族的侵袭而建,今日,只剩下象征意义,而没有了实际功能。而京杭大运输河,这个沟通中国南北的宏大工程,至今仍旧发挥着交通运输和优化生态的功能。
说起运输河文化,我们必需梳理一下运输河的历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境内的逼阳国,就有了人工开挖的运输河。24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了从今日的扬州到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隋炀帝开挖的运输河,北起河北的涿郡,经洛阳通达浙江的余杭。经过几百年的不断疏通,到公元13世纪,元世祖完成了由北京到杭州的大运输河工程。明朝初年,永乐皇帝出于把国都由南京前往北京的考虑,在元代运输河的基础上,疏通、扩建了京杭运输河,打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之成为明政府的 、经济、军事命脉。那时候,微山湖尚未形成,今日的湖区一带,是十几个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泊。途经这里的京杭运输河,自济宁往下,走的是微山、留城以西的线路,自徐州至淮安,运输河借走黄河水道。因为黄河为季节河,旱季断水、汛期黄犯,一年之中有半年不能通航。为了保证这条国家命脉的畅通,一代代治河大臣,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人认为治运必先治黄,有人认为治黄不如避黄。于是,在“借黄就运”和“避黄行运”的问题上争吵了几十年。万历年间,“避黄”派成功,在万历三十二年,开通了时称泇运输河的台儿庄运输河。这段运输河的开通,避开了黄河水患,使运输河通航天数增加80多天,每年经过台儿庄运输河的船只7000多艘,运输物资400万担。同时,还间接地促进了微山湖的形成,成为补充运输河水源的水柜。
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导游词4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运输河古城台儿庄参观巡游。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古时候属于兰陵旧疆,现在是枣庄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与江苏省接壤,为山东省的南大门。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时间,简要地介绍一下台儿庄的基本状况。
首先介绍台儿庄名字的由来。我们今日提到“庄”这个字的时候,经常与“村”合用,称为“村庄”,与城镇相对。其实,在古代,村与庄,是两个概念。村,是由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的居民点,后来成为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庄,是朝廷、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在这些圈定的土地上居住的居民,是军人或雇民。台儿庄,应当是荀子任兰陵令的时候楚国的屯田,后来在此形成居民区。关于台儿庄名字的由来,传闻许多,比较可信的是,台儿庄土地肥沃,但是地势低洼,汛期成为洪水走廊。人们在这里筑台而居,于是被称作“台庄”。唐代准提阁内的碑文上,出现“台家庄”的名字,明代正德年间所立的泰山庙碑文中,出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一般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大运输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明代崇祯十二年所立的防务碑上,已运用“台儿庄”的称谓。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也运用台儿庄这个名称。今日,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台儿庄由田庄到运输河重镇的过程,是伴随者运输河的开通与兴盛的。
第 6 页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