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免疫系统概述及小儿免疫特点.ppt

格式:ppt   大小:1,951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免疫系统概述及小儿免疫特点.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3/28 文件大小:1.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免疫系统概述及小儿免疫特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免疫系统概述及小儿免疫特点
第一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泡泡男孩
他在塑料泡泡里度过了12年的光阴,他渴望亲人深情地拥抱,却在临死那一刻,第一次触摸到妈妈手。  1971年9月21日,他出生在美国。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体液免疫
+ 抗原
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T细胞
B细胞
(识别)
呈递抗原
刺激
记忆细胞
增殖和分化
浆细胞
+ 抗原
合成和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原再次入侵
分泌淋巴因子
第二十四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T细胞
记忆细胞
增殖和分化
效应T细胞
抗原再次入侵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细胞裂解死亡)
抗原
释放
细胞免疫
第二十五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项 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 用对 象
产生效
应细胞
作 用
方 式
相互关系
抗原
靶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破裂,使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第二十六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问题探讨:
前面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们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第二十七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第二十八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十九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过敏原: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奎宁等
过敏反应
第三十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 小儿免疫状况与***明显不同,导致儿童疾病特殊性。传统认为,小儿时期免疫系统不成熟,实际上,出生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未接触抗原,尚未建立免疫记忆有关。
第三十一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第三十二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非特异性免疫及特点
第三十三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非特异性免疫及特点
屏障作用:皮肤、血脑屏障、血液-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补体和其他免疫分子:补体、干扰素、其他免疫分子如血浆纤连蛋白、甘露糖结合血凝素等
第三十四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血液-胎盘屏障:
能阻止母体内病原微生物的通过,特别是在妊娠3个月内,该屏障不完善,故妊娠早期,感染、药等因素可以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产。
屏障作用
第三十五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屏障作用
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年龄越小屏障功能越差
第三十六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血脑屏障功能: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小儿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生颅内感染,尤其是新生儿,新生儿还可以发生核黄疸。
屏障作用
第三十七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非特异性免疫及特点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吞噬、氧化杀菌产生G-CSF、IL8、IL6、IFN-r、IL12和抗原提呈能力比***差,接触的抗原类型和剂量不同,影响到单核巨噬细胞,尤其是DC(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从而影响新生儿的免疫状态。
第三十八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中性粒细胞:受分娩刺激,刚出生后12h数量最多,72h后下降,4-6岁后逐渐上升为***水平,由于储藏库空虚,严重感染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新生儿期其趋化和粘附分子和FC受体表达不足,尤其是早产儿,生后2周才能达***水平。中性粒细胞数量偏少,功能暂时性低下,易患化脓性感染。
*
非特异性免疫及特点
第三十九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
非特异性免疫及特点
补体系统及其他免疫成分
补体:新生儿各补体成分和溶血活性低于***,是***的50-60%,到3-6个月其水平和活性方能达***水平。早产儿低于成熟儿。
第四十页,讲稿共六十页哦
*
非特异性免疫及特点
其他免疫分子:新生儿血浆纤连蛋白浓度仅为***的1/3-1/2,未成熟儿更低。未成熟儿甘露糖结合血凝素较***低,生后10-20周达到足月新生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