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扎”、“抓”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于兄弟间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然而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在事过多年后作者仍然悔恨交加、痛苦悲哀,在强烈的自我解剖和自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的批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并且是鲁迅心灵独语式的富含其生命哲学最难以解读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所以在理解文章的深层情感体验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试图在把握人物刻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鲁迅的心灵独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质疑、讨论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手足亲情;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难点:感悟手足亲情;了解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理念:
1、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善于讨论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
1、创建学习环境,利用提问和反馈促进师生对话,利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加强生生交流。
2、利用讨论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利用填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时间授课行为应掌握的技能要素学生行为
预设回答教学意图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谁来说一下《风筝》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很好,我们了解到儿时鲁迅先生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多年后他意识到自己当年不止是毁掉了小兄弟的风筝更是对他的精神虐杀,要求得小兄弟的宽恕,却因其忘记而不能,心只得沉重着、悲哀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忆中当年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1、找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注意语速、语调,同时要走进文章中读出情感来。
很好,读的很有感情。对于放风筝,“我”和小兄弟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找的很准确,怎么看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呢?还表现在哪里呢?好,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合起来就是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呢?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小兄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对小兄弟看人入迷的放风筝这么细致的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对小兄弟入迷情状描写的越细致,对自己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自责越深重,隐含着对瘦弱、多病小兄弟的同情。但在当年儿时鲁迅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2、由于对待风筝的态度迥然不同,终于激发了我和小兄弟的矛盾。于是便上演了抓获小兄弟偷偷做风筝并将其风筝毁掉的一幕。同学齐读第四自然段。
读的很流畅,就是感情不够充沛,以后继续努力啊。读完这一段,谁知道“我”抓住小兄弟时他的风筝都做成什么样了?回答的很好,小兄弟做的风筝跟他看到的那些一样吗?他看到别人放风筝就自己亲手做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呢?对,能看出小兄弟的聪明和心灵手巧,同时是不是也能看出他对风筝发自内心的喜爱啊?
3、找出刻画小兄弟被发现时反应的词语,看谁先找到。好,很准确,那当时“我”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很好,两个人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你能说说我为什么这么愤怒吗?对,首先在当年的鲁迅看来风筝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儿,他不想自己的小兄弟没出息,所以不许他放,而小兄弟居然自己做,并且是瞒着他偷偷的做,这让他更加愤怒了。所以当时他怎么做了?对,而且是“即刻”就折断,可见当时是怒不可遏了。毁掉风筝之后又是怎样的呢?
4、拓展延伸:鲁迅当年这样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小兄弟,是不是对小兄弟没有感情?
5、看大家都很投入的样子,有同学想上来再现一下当时的那一幕吗?
这么多同学都想上来表演一下啊,找两位同学一个演少年鲁迅,一个演儿时的小兄弟。大家表演时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啊,尤其是神态,看同学是否能把当时人物的情感演绎出来。
同学们演的是惟妙惟肖啊,看来大家已经很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情感。
6、作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相信同学们肯定有很多关于儿时游戏的故事,其中必定融入了浓浓的友情、亲情,请围绕着儿时的游戏,以“难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情感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