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书法鉴赏之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上承篆书,下开草、楷、行,从象形古文字转变为不完全形象今文字。由“一笔画字”转化为写字,是今文字之祖也是当今主要书体。它将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纵为横。在篆书直、曲笔画上增加撇捺钩挑点形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被誉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可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又称为古隶,汉隶又称今隶。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隶书,秦朝推广,汉朝达到极盛沉寂一千四百多年以后,至清代复兴l,。隶属从开始萌芽到成熟定型大约经历了五百年左右的时间,
通过无数刀笔小吏和下层文化人的不断加工创造、美化完善,才使它变成一种独立的字体。下面具体阐述隶书的发展。
战国后期及秦至西汉大约三百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隶书,书法史论家们把它称作“古隶”。古隶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盛行于西汉前期。按所处的历史时代,我们又可以把古隶分为秦代古隶和汉代古隶。秦代古隶简称“秦隶”,又叫“秦分”。何谓秦隶呢?祝嘉先生说:“秦隶者,程邈以文牍繁多,难于用篆,因减小篆为便用之法,故不为体势,若汉款识篆字相近。”启功先生说,秦隶是“篆书的潦草写法,结体和用笔多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实质上,秦隶就是带有隶书萌芽色彩的小篆。它若篆若隶,一方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另一方面则出现了隶书的用笔(如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秦隶大多简率、质朴、粗犷,自有一种清新的气息和天真烂漫的情趣。
 西汉中后期,隶书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横画的波势变为蚕头雁尾的笔法,波磔笔画进一步规范;字体左舒右张,造型以横式扁方为主,完全摆脱了篆书的结构;
点画用笔比篆书丰富并有所变化,尤其是波磔的使用更具情韵。汉代隶书对横向伸展笔势的强调及其随之而产生的横式扁方字构,正是对秦代小篆由纵长笔势而形成的纵式长方字构的一种反叛,一种创新,其“审美选择具有强烈的突破性”。
古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东汉隶书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在东汉。较之西汉,东汉的经济更为发达,社会财富的积累更为丰富,这为东汉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东汉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代,历时195年)不算长,但是石刻众多,精品荟萃,堪称隶书艺术之宝库。传世刻石及摹拓本有三四百种,其中著名碑版一百七十多种。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卓有成就的隶书名家很多,见于史书典籍记载的有师宜官、张芝、蔡邕、左伯、仇靖、仇绋、朱登、纪伯允、刘辳、郭香察等。另外还有大量优秀的未被史书典籍记载下来的书家。是这两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书家队伍,共同创造了不朽的光照千秋的汉隶奇迹,为中国书法竖起了第一座隶书的丰碑。
但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盛极而后衰。隶书的鼎盛在东汉,式微也在东汉。东汉隶书在取得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之后,于汉末便开始滑坡了。此时的隶书严谨有余,灵气不足,逐渐走向程式僵化的死胡同, 隶书从东汉的高峰上跌落下来以后,便进入了一个漫长没落的低谷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朝代,共历时一千四百多年。虽然其间隶书书家代不乏人,隶书作品层出不穷,终因背离汉隶古法,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