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doc

上传人:0rapo8v7x9 2017/1/4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邱兆祥学者以研究为业, 学术研究是一种艰辛的劳作。漫漫学术路充满着荆棘、坎坷和艰难。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理论是有很强的长期累积的特点。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的呕心沥血, 多涉甘苦的累积。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苦其筋骨的钻研、磨练和奋力跋涉, 方能孕育和创造出有分量的学术精品。在学术成果未面世之前,许多学者大都长时间的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因此, 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理论研究是个寂寞的行当, 静心至为重要。心不静, 不甘于寂寞, 于热热闹闹之中不能潜心深钻, 就不能成器。经济学大师亚当· 斯密写作《国富论》时在家闭门整坐十年冷板凳, 清心寡欲, 沉稳坚韧。惟有具备亚当· 斯密那种宁静致远和淡泊名利的学术品格的人, 方能成大器。那些把大量精力花在争名于朝、逐利于市的人, 与大师级的学术成果无缘, 当然, 也就肯定与大师无缘。一般而言, 文人学者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是好静的, 寒窗孤灯, 皓首穷经, 为人风格不事张扬而****惯于蛰居书斋, 沉潜学问。他们就好像农夫一样, 以笔代犁, 终日默默耕耘。然而, 到如今这已是一张老黄历了。近年来, 学术界的浮躁之风甚嚣尘上, 已成了许多社会公众议论的重要话题之一。浮躁是近年来学术界表现最为突出的学术***现象。在学术界功利和浮躁之风颇盛的环境下, 学术界虽然有许多书生学者仍坚持远离名利场, 在静心问学修行, 但亦多见有人染上了浮躁病。如今我国学术界学术***的例子可谓多不胜举。对于学术界的种种***现象, 诸如专家学者涉嫌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等事例, 媒体已多有揭露。笔者认为, 在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还有以下几种比较突出的学风浮躁的现象, 应当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其一, 近年来, 有的学者有了一点名气, 就飘飘然起来, 就再也耐不住寂寞, 坐不下冷板凳。他们频频地亮相于报端和电视镜头前, 走马灯似的到各地论坛上演讲和发表见解, 炒作自己。有的学者通过媒体的炒作和包装, 把自己弄得神乎其神, 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不讲理性, 无视科学精神。其二, 有的学者时而像影视界的明星那样制造轰动效应, 哗众取宠, 力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们提出的“高论”、“创见”, 往往使学者同仁感到很偏颇, 很牵强, 十分费解, 甚至还有常识性错误, 自然成了舆论批判的靶子。其三, 现今的学术界喜好吹捧, 擅为吹鼓手、贴金匠者大有人在。有的将业内人士还知之不多的人说成是“著名学者”, 有的把在学术上并无建树的人说成是“名师、大家”, 有点把在某一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的人说是“×× 理论之父”。其四, 近年来, 有的高校教授“跑场子”、“赚票子”, 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常常在祖国的天南地北, 或拿着讲稿正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多个研讨会上做着内容相同的演讲, 或在某个论坛上做着没有准备的不着边际的讲话, 或者行色匆匆赶到某个会场讲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话露一脸,就拿着有时高达数万元的“酬劳”慌忙告辞。所谓教授者, 顾名思义, 当以潜心教书授业为本职。然而, 如今有的教授却游离于大学高墙之外已悠悠乎久已。他们常常置本职工作于不顾, 像影视界的明星一样“走穴”忙致富, 追逐金钱。其五, 如今有的学者是“谁有钱就为谁服务”, 傍大款, 竭力为依附的大企业集团赚钱牟利出主意, 抬轿子, 唱赞歌。这些人已完全丧失了作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