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

格式:ppt   大小:97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

上传人:2623466021 2022/3/30 文件大小:9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内科学腹痛.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内科学腹痛
概述
一、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三、证治分类

l.寒邪内阻证

主证: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
兼证: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主证: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
兼证: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懒言;
兼证: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病因病机
主症
发病
病程

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腹痛暴做得热痛减
急骤
较短

邪热雍滞腑气不通
腹痛急迫痛处灼热
较急
较短

气血不足脏腑失养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较缓
较长

腑气不通传导失职
腹胀腹痛拒按有形
较急
较短

气机不畅腑气不通
腹痛胀满痛处不定
较急
较短

气滞日久血行淤滞
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较缓
较长
寒、热、虚、实、气、血腹痛的区别简表
附:人身背为阳,腹为阴,故腹痛证多偏于寒。从部位来分,上腹部即中脘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左右为少腹属厥阴,脐下为小腹属冲任奇经,一般多根据这部位结合病因和证状作出诊断。除上腹痛已详胃脘痛外,兹分脐腹、少腹、小腹叙述如下: ,
(一)脐腹痛 脐腹虽属少阴,一般仍包括太阴及大、小肠。痛时多在脐腹周围,喜手按或温罨,伴见肠鸣,自利,饮食少味,消化迟钝,舌苔白腻等。这类腹痛,暴痛多由受寒或啖生冷引起,痛无休止;久痛则为脾肾虚寒,时轻时重。前者宜散寒和中法,用排气饮(藿香、木香、乌药、厚朴、枳壳、香附、陈皮、泽泻),寒重加肉桂,亦可用天台乌药散(乌药、高良姜、小茴香、木香、青皮、槟榔、金铃子、巴豆),但巴豆当慎用;后者用理中汤(党参、白术、炮姜、甘草),寒重者加附子。虫积痛亦多见于脐腹,其特征为时痛时止,痛时剧烈难忍,痛过又饮食如常,兼有形瘦和面色萎黄等证状。治疗有直接杀虫法,
用化虫丸(鹤虱、苦楝根、槟榔、芜荑、使君子、枯矾);安虫法,用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人参、黄连、黄柏、附子、干姜、川椒、当归)。
(二)少腹痛 少腹属厥阴,病以肝气为多,痛时的特征均兼作胀,或牵及胁肋,得矢气轻减,治以疏肝理气法,用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加青皮、荔枝核等。肝寒气滞作痛者,兼有肢冷,脉细,或吐清水酸水,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红枣)。若痛时下控睾丸亦痛,或多立即觉少腹胀痛,须防疝气,用济生橘核丸(橘核、金铃子、延胡、木香、厚朴、枳实、肉桂、海藻、昆布、海带、桃仁、木通)加减,散寒理气之中兼有软坚作用。
(三)小腹痛 小腹属冲任二脉,小腹痛以妇科痛经病最为常见。痛经可分三个类型:一为经前痛,经前三、四天或七、几天内,先觉少腹胀痛,重的胁部和乳房亦胀,经将来时小腹亦痛剧,经行便逐渐消失;二为经行痛,经来时小腹急痛,经血涩少不利,逐渐量多,痛亦渐减,至经净痛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