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特征
概念: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范围:房屋的集合体与居住地相关的生活设施
分类:乡村和城市
:
概念: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
地位: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特征:A密集:人口、建筑、产业、活动高度密集和交通、信息、资金文化密集
B 产业结构乡村:第一产业占优势城市:第二三产业占优势
C 高效率和高效益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便捷、通信便捷、管理水平较高、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工艺装备、高科技人才、技术熟练工人
D 多功能和动态性
城市辐射带动周围区域、城市要与外界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交流、受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制约
城市的形成
:
:埃及、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
:行政职能、商贸职能
:出现许多大城市
: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集聚空间
三、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
:经济增长前期:集聚趋势
后期:扩散趋势
历史:久远
A,时间尺度近十多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
目前:城市化水平低
东部:城市发展迅速
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
:21世纪前20年城市化水平持续提升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人口和产业扩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时间
阶段
原因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
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郊区城市化
由于失去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加上私家车的迅速发展,人口开始移往郊区,随之,商业服务部门、工厂等移往郊区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逆城市化
人口往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中心城市人口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再城市化
积极开发中心衰落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市区人口再度增长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加剧
: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扩散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低
:
含义: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化
举例:欧美国家
含义: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
:印度、印度尼西亚
四、我国的城市化
:1949年---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
建国初期---城市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60-7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
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高
A东部近10多年来进程显著加快
长江三角洲
三大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城市化水平低
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
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妥善处理好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是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长夜活动,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低价昂贵;犯罪率较高;人均居住用地和生态环境绿地大幅度减少
二、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阻塞
市中心区空气质量较差
酸雨危害较重
城市绿地率偏低
居住环境脏、乱、差
:“生态城市”
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
不仅注重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更要强调城市的内在质量
第二章城乡分布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