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7影视批评之
美国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
1
美国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
好莱坞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先是由摄影师
们在寻找外景地时所发现的。大约。吹捧明星其实是制片人工作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使公司赚得票房、获得盈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制片人制度。三、明星制度
最早是由环球公司的老板卡尔·莱默尔发明的,他在默片时曾发现一位名叫范兰·梯的演员在死后却有很多的人前去为他送葬。此后,莱默尔便以高薪聘请演员,并让他们改变过去使用艺名的作法,在影片上开始用自己的真名。各公司发现其中的奥妙,即观众对某一明星的喜爱可以创造更高的票房价值,便相互挖墙角,争夺明星,明星的身价越来越高。明星制度也由此产生。影片的制作也开始一切围绕着明星转,编剧为明星写剧本;导演以类型化人物树立明星。摄影、灯光服从和塑造明星;制片人以各种宣传手段捧红明星、制造明星。最终,观众到影院为的是去看明星。在明星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影迷群,明星决定了影片的价值,决定了票房价值。然而,对于明星本身类型则意味着艺术的僵化,在好莱坞只有极少数的才华横溢的大明星才能够冲破类型模式,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
导演在好莱坞是没有地位的,他夹在制片人和明星中间,不过是制片厂的一个雇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结果成为高效率的,但却是缺乏想象力的技师。他们严格地、按照剧本所规定的情节和台词去拍摄影片,之后把胶片交给剪辑去完成最后的制作。据说也只有几个导演有幸证实了自己的独特才能,才可以在开拍前修改剧本和在后期参与剪辑工作。
当制片人在幕后指挥,明星们出头露面地统治着好莱坞的时候,一些宗教团体对明星们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出于特有的责任心而感到不安,并加以攻击。为了维护好莱坞的声誉,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立法和执法机构被组织起来。
这个机构由共和党的领袖和虏诚的清教徒威廉·海斯来领导。
1931年’,海斯与耶酥会神父埃尔·劳、’德草拟了《伦理法典》,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海斯法典”。“法典”严格地规定了电影不准表现床上镜头、残废等十二大类的内容。。表面看上去,所谓“伦理法典”起着限制低级、色情影片的作用,面实际上“对于海斯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目的倒不如说是一种手段,用来把电影变成一种颂扬美国生活方式及其主要工业产品的工具”,成为为美国政治服务的工具。而海斯则也被人们看成是好莱坞“电影界沙皇”。“法典”与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以及与我们下面将要分析的类型电影观念结合起来,所生产出的标准化商品,就形成了人们所给予好莱坞的那个绰号“梦幻工厂”。
好莱坞在政策方面另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在大量地向外输出影片的同时而向内输人人才。刘别谦第一个到达了好莱坞,各制片厂纷纷注意扩大他们对新的有才能的人的寻求。德国的弗立茨·朗格,茂瑙和保罗·兰尼等,瑞典的史蒂勒和斯约斯特洛姆都先后移民美国。从欧洲来的还有雷内·克莱尔、冯·斯登堡和希区柯克等。这些导演们还带来了一些演员,后来这些人成为好莱坞的大明星,像玛琳·黛德丽、英格丽,褒曼、嘉宝和费雯丽等等。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错,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在默片时代曾为电影艺术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电影制作者们,来到好莱坞之后却很少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风格继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