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主编:汪嘉盈姚雨星制作:汪嘉盈资料:姚雨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七一二-七七零),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公祠,座落于县城东南 公里处的飞龙峡口。是一座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的深秋,安史之乱战火正炽,诗人杜甫从华州弃官西行,经首都长安,到达西北"边郡"秦州。阴历十月间,他又冒着"天寒霜雪繁",挈妇将雏,为寻找一块没有血与火的"乐土";辗转来到当时的同谷(即今天的成县)。在同谷的一月多时间内,诗人"亲自负薪采松,拾橡为生,儿女饿殍者数人"。在严峻的生活考验面前,诗人的创作热情没有丝毫减退,仍象一只啼血的杜鹃,唱出了一支支激情饱满、沉郁顿挫的心曲。同年冬十一月一日, 诗人"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取道东南由栗亭、木皮岭、自沙渡一线,开始了向"喧然名都会"-- 成都的艰难跋涉。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金光万丈的诗篇,也给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使后来者诵其诗, 怀其人, "仰其高风,立祠祀之"。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即公元八七二年),成州刺史赵鸿在五律《杜甫同谷茅茨》中写道: "工部栖迟后, 邻家大半无。青羌迷道路,白社宗杯盂。大雅何人继,全坐此地孤。孤云飞鸟什,空勒旧山隅。"说明当时故居遗迹尚存。宋微宗宣和五年, (即公元一一二三年),"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令涑水郭慥始立祠。……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礼其像,忠其文",也就是在杜甫故居的遗址上重修了一座祠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我们认为杜甫把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杜甫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它的许多诗歌是当时社会的正式写照, 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过程。杜甫之所以能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是因为: ,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为“诗史”。,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在成, 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事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之所以能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是因为: ,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为“诗史”。,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在成, 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事后世以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