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埃博拉出血热.ppt

格式:ppt   大小:3,857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出血热.ppt

上传人:孔乙己 2022/4/2 文件大小:3.7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出血热.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出血热
商务通用Powerpoint模板
疫情图:
每日感染病例及死亡病例数
每日新增感染及死亡病例数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属丝状病毒科,后者是已知的最大病毒之一;
病毒埃博拉出血热
商务通用Powerpoint模板
疫情图:
每日感染病例及死亡病例数
每日新增感染及死亡病例数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属丝状病毒科,后者是已知的最大病毒之一;
病毒呈长丝状体,外观可呈杆状、丝状、“L”型等;
病毒直径100nm,长度差异很大,通常约1000nm;
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编码8种蛋白(7+1)。
有包膜,包膜上仅含一种糖蛋白;
核衣壳螺旋对称;
病毒于胞浆内增殖,以出芽方式释放;
病毒电镜图
病毒分型
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
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
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莱斯顿型(RESTV):对人无致病性;
病毒抵抗力
对环境的抵抗力中等:
中等耐热;
室温及4℃存放1月仍有感染性;
加热60℃1小时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感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
自然宿主:
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
埃博拉病毒生态循环
蝙蝠间循环
最新证据有力地表明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蝙蝠,但其在蝙蝠之间的存在和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埃博拉病毒偶尔发生物种间的传播,灵长类动物和小羚羊感染后,病死率很高,且往往是人间埃博拉暴发的先兆。埃博拉病毒感染人,除Reston的其他亚型都导致急性严重疾病,Reston亚型不会使人发病。关于埃博拉病毒首次如何从其他物种传至人类,如何引起人间传播以及流行,目前知之甚少。
物种间循环
通过接触感染的蝙蝠或其他野生动物,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往往会发生人间传播。
人间传播是埃博拉病毒流行的主要特点。
扎伊尔
苏丹
塔伊森林
本迪布焦
雷斯顿(对人不致病)
埃博拉病毒亚型:
果蝠的分布
雷斯顿亚型引起动物埃博拉疫情报告地区
埃博拉暴发疫情和散发病例报告地区
狐蝠科家族成员果蝠活动范围
存在埃博拉感染血清学证据是国家
出现埃博拉输入性病例的国家
报告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的国家
从菲律宾进口猴子发生雷斯顿亚型埃博拉疫情的国家
报告猴子和家猪发生雷斯顿亚型埃博拉疫情的国家
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和狐蝠科家族成员果蝠的地理分布
地图所示的边界和名称,并不代表WHO就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及其主权的法律地位和边界的划定持任何观点。地图中的虚线是近似标注,可能有持不同观点者。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血液中有很高的病毒载量;
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
性传播可能性;
气溶胶传播可能:动物实验有。
人际传播形式
家庭内感染感染庭内感染
护理理
葬礼礼
院内感染
治疗、护理治疗、护理
不安全注射不安全注射
易患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家人或其他人
在葬礼上按照礼仪与死者尸体有直接接触的送葬者
与热带雨林的死亡动物有直接接触的猎人
发病机理
埃博拉蛋白VP24阻止转录因子STAT1进入细胞核并引发免疫反应;
STAT1携带干扰素提供的抗病毒信息;由此导致机体不能发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病毒于局部淋巴结侵袭单核吞噬细胞(MPS),随之转移至全身各处,感染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等;
感染的MPS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出血和/或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直至DIC等;
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淋巴结等处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病理
主要的病理改变为皮肤、黏膜、脏器的广泛出血;
多器官可见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为重;
肝细胞点、灶状坏死为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平均5~12天;
潜伏期无传染性。
症状
急起发热、极度乏力、全身肌肉痛、头痛和咽喉痛、结膜充血、相对缓脉。
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