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和鉴定
质粒DNA的提取方法
碱裂解法;
煮沸裂解法;
酚氯仿抽提法;
概括起来主要是用非离子型或离子型去污剂、有机溶剂或碱进行处理及用加热处理。
基本思路
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
收集和裂解细12000g离心10分钟。
7、将水相(400uL)移入干净eppendorf管中,加入等体积酚/氯仿,颠倒混匀,12000rpm离心10min。
8、将水相(350uL)移入干净eppendorf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振荡混匀后置于-20℃冰箱中20分钟,然后4℃下12000g离心10分钟。
9、弃上清,将管口敞开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所有液体流出, 70%乙醇洗沉淀一次,4℃下12000g离心5-10分钟。
10、吸除上清液,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液体流尽,真空干燥10分钟或室温干燥。
11、将沉淀溶于10μl TE缓冲液(,含20μg/ml RNaseA)中,储于-20℃冰箱中。
LB液体培养基(Luria-Bertani)
称取蛋白胨(Tryptone)10g,酵母提取物(Yeastextract)5g,NaCl10g,溶于800ml去离子水中,,加去离子水至总体积1升,高压下蒸气灭菌20分钟。
溶液I
50mmol/L葡萄糖,25mmol/ L T r i s. Cl(),10mmol/L EDTA()。溶液Ⅰ可成批配制,每瓶100ml,高压灭菌15分钟,储存于4℃冰箱
溶液I:重悬细菌;
葡萄糖:比重大,使细菌不易沉淀;
Tris-HCl:缓冲体系;
EDTA:螯合金属离子;
溶液Ⅱ
NaOH(临用前用10mol/LNaOH母液稀释),1%SDS
溶液II——破膜,变性基因组DNA和蛋白质;
SDS——破膜作用,变性蛋白质;
NaOH——破膜,变性基因组DNA;
溶液Ⅲ
5mol/LKAc60ml,,H2O ,定容至100ml,并高压灭菌。溶液终浓度为:K+3mol/L,Acˉ5mol/L。
溶液III——中和溶液,复性质粒DNA;
酚/氯仿(1:1)
酚——变性蛋白质;
氯仿——萃取溶液中的酚;
分为两层,上层为水层,下层为酚氯仿混合液。吸取时不要震荡。
乙醇
无水乙醇(2倍体积)——沉淀质粒DNA;
70%乙醇——洗涤质粒DNA沉淀,除去沉淀中的盐分;
核酸的定量
260 nm, 1OD值相当于:
双链DNA浓度为50g/ml
单链DNA浓度为40g/ml
A260/A280 = (DNA)
A260/A280 = (RNA)
电 泳 Electrophoresis
一、定义
电泳—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着电性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分析技术—利用电泳现象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
二、电泳分析技术发展概况
1809年 发现电泳现象
1937年 Tiselius 自由界面电泳
1948年 Wieland 滤纸电泳
1980年 毛细管电泳
(capiliary electrophoresis)
三、电泳分析技术的分类
分析电泳
制备电泳
常压电泳 0~500 V
高压电泳 500~3000V
自由电泳—不使用支持物,在溶液中进行。
区带电泳—使用支持物
4. 按支持物的物理性状不同
滤纸及其他纤维薄膜电泳,如醋酸纤维素、玻璃纤维、聚氯乙烯纤维
凝胶电泳,如琼脂、琼脂糖、硅胶、淀粉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粉末电泳,纤维素粉、淀粉、玻璃粉电泳
丝状电泳,如尼龙丝、人造丝电泳
5. 按支持物的装置形式不同
平板式电泳
垂直板式电泳
垂直柱式电泳
连续pH电泳—指电泳过程中pH保持不变;
不连续pH电泳—指电极缓冲液和电泳支持物的不同区段也有不同的pH ;
电泳技术的特点:
凡是带电物质均可应用某一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并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样品用量极少;
设备简单;
可在常温进行;
操作简便省时;
分辨率高.
四、电泳的基本原理
一个分子,如能解离或能吸附带电质点,在电场中便会向正极或负极移动。
移动速度——以蛋白质分子为例:
F= EQ
(Q:有效电荷; E:电位梯度)
F’=6rv
(F’:摩擦阻力; v:在介质粘度η中半径为r的颗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