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一 质粒DNA的提取和鉴定
第1页,本讲稿共39页
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白质;
NaOH——破膜,变性基因组DNA;
第15页,本讲稿共39页
溶液Ⅲ
5mol/LKAc60ml,,H2O ,定容至100ml,并高压灭菌。溶液终浓度为:K+3mol/L,Acˉ5mol/L。
溶液III——中和溶液,复性质粒DNA;
第16页,本讲稿共39页
酚/氯仿(1:1)
酚——变性蛋白质;
氯仿——萃取溶液中的酚;
分为两层,上层为水层,下层为酚氯仿混合液。吸取时不要震荡。
第17页,本讲稿共39页
乙醇
无水乙醇(2倍体积)——沉淀质粒DNA;
70%乙醇——洗涤质粒DNA沉淀,除去沉淀中的盐分;
第18页,本讲稿共39页
第19页,本讲稿共39页
核酸的定量
260 nm, 1OD值相当于:
双链DNA浓度为50g/ml
单链DNA浓度为40g/ml
A260/A280 = (DNA)
A260/A280 = (RNA)
第20页,本讲稿共39页
电 泳 Electrophoresis
第21页,本讲稿共39页
一、定义
电泳—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着电性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分析技术—利用电泳现象进行物质分离的技术。
第22页,本讲稿共39页
二、电泳分析技术发展概况
1809年 发现电泳现象
1937年 Tiselius 自由界面电泳
1948年 Wieland 滤纸电泳
1980年 毛细管电泳
(capiliary electrophoresis)
第23页,本讲稿共39页
三、电泳分析技术的分类
分析电泳
制备电泳
常压电泳 0~500 V
高压电泳 500~3000V
自由电泳—不使用支持物,在溶液中进行。
区带电泳—使用支持物
第24页,本讲稿共39页
4. 按支持物的物理性状不同
滤纸及其他纤维薄膜电泳,如醋酸纤维素、玻璃纤维、聚氯乙烯纤维
凝胶电泳,如琼脂、琼脂糖、硅胶、淀粉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粉末电泳,纤维素粉、淀粉、玻璃粉电泳
丝状电泳,如尼龙丝、人造丝电泳
第25页,本讲稿共39页
5. 按支持物的装置形式不同
平板式电泳
垂直板式电泳
垂直柱式电泳
第26页,本讲稿共39页
连续pH电泳—指电泳过程中pH保持不变;
不连续pH电泳—指电极缓冲液和电泳支持物的不同区段也有不同的pH ;
第27页,本讲稿共39页
电泳技术的特点:
凡是带电物质均可应用某一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并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样品用量极少;
设备简单;
可在常温进行;
操作简便省时;
分辨率高.
第28页,本讲稿共39页
四、电泳的基本原理
一个分子,如能解离或能吸附带电质点,在电场中便会向正极或负极移动。
第29页,本讲稿共39页
移动速度——以蛋白质分子为例:
F= EQ
(Q:有效电荷; E:电位梯度)
F’=6rv
(F’:摩擦阻力; v:在介质粘度η中半径为r的颗粒的移动速度)
F=F’
EQ=6rv
E Q
v= ————
6r
第30页,本讲稿共39页
迁移率(Mobility)——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V Q
M = =
E 6r
第31页,本讲稿共39页
五、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
(E)
E↑→电流↑→热效应→支持介质上的水分蒸发→样品的热变性
E↓→电泳速度慢→延长电泳时间→样品扩散→区带模糊不清→分辨率下降
2. 带点颗粒的半径 r ↑→阻力↑→电泳速度变慢
3. 支持物介质——吸附作用;电渗作用;分子筛作用
缓冲液
离子强度(I):I↑→缓冲能力越大→缓冲液所载的分电流增加,而样品所载的电流相应减少→电泳速度减慢
pH:pH值决定了化合物解离的程度,也决定了质点所带的净电荷。
第32页,本讲稿共39页
电泳
在一定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即DNA分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