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的教育问题?教育的中国问题?
(2014-01-06 10:25:28) 转载▼
标签:教 分类:教育大道理和小案例
育
《光明日报》(2014年01月06日 16版)整版
1
主讲人: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是为 了应试,但将应试能力与素质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为什么素质高的学生就不应该 有很好的应试能力?难道素质高的学生都考不出好成绩才正常吗?人生不都在
应试吗?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都是“一考”决定的, 奥 运会比赛时能因为“发挥不好”要求再来一次吗?
其实,高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终身的。少数人认为自己考得不理想,或者 发挥得不好,或者的确还有差距,完全可以下一次再考。而且如果认为自己不适 合上大学,或者一时考不上大学,为什么不能选择其他出路呢?如果社会本身是 健全的,高考指挥棒你可以不听。如果你选择了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
这根指挥棒就奈何你不得。
要从高考的指挥棒中解脱出来,首先得靠学生本人和家长。比如有些学生从
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职业目标出发,选择不上大学,或者先创业、
先工
作,或者在大学期间退学创业,有多少家长会支持?请问在座各位家长,
如果你
们的孩子这样做,你会支持吗?如果家长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对这一部
分学生,指挥棒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更重要的,要靠社会,靠政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
是40%。也就是说,到2020年,同龄青年中会有40%的人能够进入大学。如果
剩下60%的青年没有出路,或者说与那40%上过大学的人以后的差异会很大,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是可以想象的。 经济和教育都发达的国家如美国、 德国也
不是人人都上大学的,它们的毛入学率在 50%左右,不会超过60%。就算达到
60%,也还有40%的人上不了大学,为什么就没有咼考的压力和恶性竞争?
为在义务制教育结束后,学生就开始分流了, 一部分人根据个人的特长、
兴趣和
职业目标选择不上大学。剩下的人也不会都选常青藤大学或顶级的大学,
比如家
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估计自己又拿不到奖学金的就选所在地的州立大学,
学费
便宜或基本可免除;不想进一步深造研究的会找实用型的大学;
申请失败的学生
也会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机会。
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
上名校为唯一
目标,尽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备条件。 不能怪他们自不量力,
造成千军万马挤
上独木桥的根本原因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一一青年的出路越来越窄,社会阶层的 流动性越来越差。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
农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城里人, 才能拥有城市户口或合法的居 留证,才有可能有比较体面的职业,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否则他永远只是农民工, 即使在城里工作很多年,连他们在城市生的孩子也不能有城市户口, 不能在城市 参加高考,将来十之八九还是“农民工”。
城里的孩子也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因为现在做什么都讲学历。就是在工厂企 业,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一般当不了管理人员,侥幸当上了也得补一张文凭才能巩 固。前年我们图书馆要招古籍修补人员, 人事处说要本科毕业,我说要本科干什 么,中专就可以了,后来我让步改招大专。修补古籍难道博士会修得最好吗?以 前不少没有文化的人修补得也很好,并且能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文化。当然有点文 化更好,但何必一定要本科?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寸步难行。 我们图书馆一个干得 很好的小伙子,就因为只有同等学力的大学文凭而不能转正。
这些年大学扩招,毛入学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却越来越尖锐。因为水涨船高,
招聘或录取研究生的条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 985、211大学。同样是
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还要拼其他条件,成绩积点、竞赛、实习、社团、证照,甚 至户籍、相貌、家庭条件、社会关系,多多益善。于是竞争越来越提前,从高中、 初中、小学,已经提到了幼儿园。为了 “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从买学区 房开始。我大胆地预测,如果这样的竞争不终止,下一步必定会出现胎教竞争, 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竞争。
高考改革得再好,办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学率。到2020年,如果有60%
80%的青年参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选出40%最合适的考生,总还有20%〜40%
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经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点的人准备上大学,而他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