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线膨胀系数的测定
*
一、实验目的
掌握测量金属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的一种方法;
熟悉用机械式千分表测量微小位移的方法;
学会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线膨胀—加热时因热胀效应而使固体的长度增加。
*
线膨胀系数的测定
*
一、实验目的
掌握测量金属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的一种方法;
熟悉用机械式千分表测量微小位移的方法;
学会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线膨胀—加热时因热胀效应而使固体的长度增加。
比例系数 称为固体的线膨胀系数。其物理意义是:在温度区间t内,每升高单位温度时固体材料的相对伸长量。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固体长度的伸长量近似与温度的增量以及固体的原长成正比,即
实验中,使材料温度改变t 时,测出其相应的伸长量L,即可算出线膨胀系数 。
*
*
三、实验内容
四、实验仪器
FD-LEA-B线膨胀系数测定仪、金属样品。
测量金属棒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平均线膨胀系数。
*
数据测量及记录
记录初始温度(室温)t0即样品原长L0(设为400mm);
加温,使样品每升温5℃时记录相应长度改变Li;
根据对应的温差 ti和伸长量Li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果:
样品
测量次数i
1
2
3
4
5
黄铜
温度 ti ℃
温差 ti = ti - t0
伸长 Li = Li - L0
原长L0 =400mm(设室温时为原长)
初始温度t0= ℃(室温)
*
实验操作指导
*
注意事项
因样品伸长量极小,所以实验中应避免振动;
实验时严禁用手直接拉动千分表中的量杆;
不可敲打千分表的任何部位。
*
千分表结构及读数
1—主指针;2—表盘; 3—防尘帽; 4—转数指针; 5—转数指示盘;
6—表圈;7—套筒;8—量杆;9—测头
千分表读数
主指针分度值:,表盘共分200格,.
主指针走一圈,转数指针走一格。即转数指针走的格数代表主指针转的圈数。
总读数:总测量值=转数指针所走格数+主指针显示格数.
1
2
3
4
5
6
7
8
9
*
旋松千分表固定架螺栓,转动固定架,插入待测金属棒后插回绝热体,将固定架转回;
说明:通常已有一根待测样品放入其中,不用再更换。但在调节千分表的初始状态时通常仍需先旋松各螺栓。
固定架
固定架螺栓
锁紧螺母
绝热体
量杆
操作步骤
*
旋紧螺栓固定千分表,旋紧时要使探头与绝热体良好接触(转数指针走过一格左右),再旋紧锁紧螺母;
注意:为了使做降温的同学不会误读,调整时不要让转数指针超过一格。
转动千分表表圈使读数为零;
提拉防尘帽几次,确保指针能稳定指零(若提拉后指针偏离,则按步骤1-3重新调整,直至稳定指零);
接通温控仪电源,设定温度,加热升温后作相应测量;
强调:第一组同学做完后将不要对仪器做任何操作,留待下组同学做。
表圈
防尘帽
*
等待输入设定温度。按升温降温键设定.
设定温度显示
当前温度显示
开机显示
温度设定
刚开机时此显示即为室温
*
做升温的同学(即先做这一实验的同学):
温度设置及具体操作测量说明
不要动千分表,即做降温的同学不能重新调零(因为在任一中间温度无法测定样品对应的绝对长度)。
记录开始时(最高温度时)所见表头读数和温度显示读数;
按复位键,重新将温度设定为20ºC;然后在连续降温的过程中,温度每降低5ºC时读一次数据并记录,连测4组。
做降温时的原长:最后一组数据对的应长度,即L0+L5. 其中,L0为室温时的原长,而L5为第5组数据(最低温度时)对应的伸长量(此温度下千分表走过的读数)。
记录初始温度(室温)t0 和样品原长L0;
将温度一次性设定为70ºC,然后从初始温度开始,温度每升高5ºC进行一次测量和记录,连测4组。(说明:温度一次性设为70ºC是让升温过程为连续,并不是要等70ºC以后才开始测量。)
测完之后不要作任何操作,保持现状,以便下一组同学继续读数测量。
做降温的同学(即后做这一实验的同学):
*
数据处理要求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
进行结果讨论。
*
本实验主要误差来源提示
控温方式不够精确,且达到一个稳定的温度值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难以做到。
线膨胀系数本身很小,用机械表来测量微小长度的变化存在困难。
该实验误差很大,请在实验报告中重点分析误差原因,否则会影响成绩。
由仪器产生的误差原因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