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古文化探幽主讲:李斌第二讲:上古文化常识(上) 一、天文(一) “七月流火”事件(2005 年7月12 日,中郁慕明来人大演讲时,使用了“七月流火”的典故。纪校长的欢迎词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显然,纪校长此处的“七月流火”是要表达“七月暑热如火”的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谓“流火”,《辞海》缩印本第 952 页释义: “火,星名, 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 “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由此可见, “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故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 “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都有其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了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见《广雅?释天》) 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 《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古人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 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