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班绘本《好饿的小蛇》
顾颖
设计思路:
《好饿的小蛇》是以一本富有童趣、形象生动的绘本故事,它以好饿好饿的小蛇看见各种水果为线索,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如: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它看见了什么?它
小班绘本《好饿的小蛇》
顾颖
设计思路:
《好饿的小蛇》是以一本富有童趣、形象生动的绘本故事,它以好饿好饿的小蛇看见各种水果为线索,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如: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它看见了什么?它会怎么样?小蛇吃东西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幼儿去探究小蛇在扭来扭去散步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水果又是怎么吃的。结尾出人意料,让人捧腹大笑。是一篇构思巧妙的幼儿绘本。小班的孩子正好是3、4岁的年龄段是儿童口语的关键期和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此时幼儿语言模仿强,变得特别喜欢说话,针对2-3岁孩子语共建宽松互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融于幼儿学习活动之中,在多提问多交流多给与感官刺激的活动中加强语言训练。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习得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理解、积累语言“听说练”的经验,使幼儿能“听懂、会想、愿说、乐进。”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各种水果身体变形的故事情节。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趣味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好饿的小蛇》。
1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动物客人,你们看看是谁?我们跟它打个招呼吧。
师:这条小蛇长什么样?看看,它在什么地方?它会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观察绘本封面,使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欣赏PPT课件,熟悉故事趣味内容。
1、出示PPT2-PPT6
师: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师: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师: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会怎么样?
师: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嘟,”一声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啊—真好吃。”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来引导孩子们表现小蛇吞东西的样子时,语言、表情动作要夸张鼓励幼儿学习模仿小蛇有趣的吞咽动作,让孩子感受到小蛇吃东西的有趣与特别,激发孩子情境性表演的兴趣,并且在夸张的动作中体现出小蛇吃东西时的拟声“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PPT10
师: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如果是葡萄,那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小蛇和葡萄的图片)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师:第四天,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吃下菠萝的图片让幼儿看图猜测)如果是菠萝,那菠萝是什么样子的?
师: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模仿小蛇吃 东西的声音)
师:你是怎样猜出小蛇吃的是什么的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和上个环节不同,它是通过出示水果的大致形态来让幼儿大胆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到底吃了什么东西。鼓励每个孩子都能投入到猜测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蛇肚子的变化。)
-PPT15
师:第五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苹果是那么高,小蛇该怎么办呢?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
师: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师:最后小蛇会怎样?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的睡觉呢。
(设计意图:当幼儿看见小蛇站在苹果树下的时候,都会以为小蛇想吃苹果,可是小蛇最后却把苹果树给吃掉了。这幅图片生动、有趣,虽然是故事的结尾,但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三、完整的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师:好饿的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呢?(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一下)
师:小蛇都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一一出示小蛇吃过的东西的图片)。它吃苹果(香蕉、……)时的声音是这样的呢?
师:好饿的小蛇吃下苹果(香蕉、……)后,它的肚子变得怎样了呢?
小结:原来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在完整讲述故事后,教师让幼儿进行回顾小蛇所吃下的所有东西,这是对绘本内容的再复习,并得出结论:小蛇吃什么形状的东西,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
四、模仿小蛇找东西吃,大胆表现故事中的拟声词
师:看着小蛇吃了那么多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