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婴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也不完善,人工喂养的宝宝添加辅食过快,改变了饮食的种类或者转奶等突然的改变,超过消又易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这种腹泻有明显的气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注意小儿的保暖和衣服增减,尤其到户外活动要更加注意。夏季小儿的水分蒸发较多,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不要以
奶水,同时要有必要的降温措施。假设出现这种腹泻,只要在饮食和饮水上稍加调理即可痊愈。
3临床病症
1、轻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随着细微发烧或呕吐。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且呈蛋花汤样,并伴有细微腹胀,肠鸣音亢进。
2、中度腹泻: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3、重症:腹泻频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样、量多,有酸臭味,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血丝黏液便,前囟门凹陷,皮肤及嘴唇枯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
4并发病症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丧失。所以腹泻时,假设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病毒性心肌炎
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进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病症。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肠套叠
婴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部分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觉。
营养不良
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5疾病诊断
(一)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
婴儿腹泻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倡导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病症,应和以下疾病鉴别。
 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共蒙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展粪便酸度、复原糖试验等检查方法加以鉴别。
 (二)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
 说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进展大便系云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尚需和以下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病症中,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子四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病症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赠款,肠壁积气等。
婴幼儿急疹
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6个月以下的小儿更多见,皮疹出现前常有发热,有些伴有腹泻,但这种腹泻经过治疗易缓解,皮疹出现后,腹泻病症和发热一样,也消失了。
胃肠型感冒
多见于挑食的小儿,这样的小儿看上去就是有点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图舌和花剥苔,假设仔细问病史,家长会告诉你,以前发热感冒都会呕吐和腹泻,胃肠型感冒,以呕吐病症较常见,腹泻较轻,常不被重视。
细菌性肠炎
尤其是侵袭性肠炎早期,在脓血便出现之前,可以仅有呕吐或稀便,有些有轻度发热,此时就诊,极易误诊,常是治疗后不久家长又来找你了:小孩又发热了,拉脓血便了,有腹痛了。总的来说:鉴别诊断也有取巧的方法:对于鉴别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年龄是个关键,一般1岁以下的小儿,以母乳和奶粉喂养为主,接触污染食物的时机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泻多见。而年长儿童,进食种类复杂,较易食入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