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文档名称:

tan第5章聚合方法.ppt

格式:ppt   大小:1,764KB   页数:6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tan第5章聚合方法.ppt

上传人:放射辐射 2022/4/5 文件大小:1.7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tan第5章聚合方法.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an第5章聚合方法
本体聚合的优缺点
解决办法
预聚: 在反应釜中进行,转化率达10~40%,放出一部分聚合热, 有一定粘度。
后聚: 在特制的反应器中聚合,逐步升温,使聚合完全。
优点
产品纯净,后处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
如涂料、胶粘剂、浸渍液、合成纤维纺丝液,示例如表5-4。
溶液聚合
17
聚丙烯腈连续溶液聚合有两种工艺:均相聚合和沉淀聚合。
连续沉淀聚合:以水作为介质进行共聚合。选用过硫酸盐或氯酸钠与适当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聚合温度40-50℃,转化率80%。从水中沉淀出来的共聚物经洗涤、分离、干燥,再用适当溶剂配成纺丝液。这一方法质量容易控制,特称作二步法。
2、丙烯腈连续溶液聚合(2)
19
3、醋酸乙烯酯溶液聚合
用做涂料和胶粘剂时,一般采用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生产;如果醇解为PVA时,则采用溶液聚合方法。
4、丙烯酸酯类溶液共聚合
实际应用一般为共聚物,采用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生产。
20
5、离子型溶液聚合
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的引发剂容易被水、醇、氧、二氧化碳等含氧化合物所破坏,因此不能用水做介质。因此,多采用有机溶剂进行溶液聚合。
根据聚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可分为均相溶液聚合和沉淀(或淤浆)聚合。一些引发剂可溶于溶剂中,另一些则不溶,构成微非均相体系,见表5-5.
离子聚合选用溶剂的原则是:首先考虑溶剂化能力;其次考虑溶剂的链转移反应。
21
6、超临界CO2的溶液聚合
℃, bar,呈低粘液体,可以用作聚合介质,对自由基稳定,无链转移反应,并能溶解含氟单体和聚合物。
在超临界CO2中,自由基聚合可以分成均相溶液聚合(四氟乙烯、丙烯酸-1,1-二羟基全氟辛酯等)和沉淀分散聚合(MMA、乙烯、苯乙烯等)。
第二类沉淀聚合的特点是单体和引发剂溶解,而聚合物不溶,ST、MMA属于这种情况,其分子量更高。
超临界CO2聚合具有环保优势。
22
悬浮聚合
1、概述
□ 悬浮聚合是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方法。
□ 特点:
悬浮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及分散剂四个基本组分组成。
单体中溶有引发剂在强烈搅拌下形成小液滴,一个小液滴相当于本体聚合的一个单元。
单体液滴在聚合过程中逐渐转化为聚合物固体粒子。
单体与聚合物共存时,聚合物一单体粒子有粘性,为了防止粒子相互粘结,体系中常加有分散剂,使粒子表面形成保护膜。
23
□ 按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情况,分为:
均相聚合(如St、MMA等),常得透明珠体,
非均相聚合(如VC聚合),得不透明的粉未。
□ ~2 mm (~5 mm)范围
粒径大小与搅拌强度、分散剂的性质与用量等有关。
悬浮聚合
24
□ 聚合结束后,回收未反应的单体,聚合物经洗涤、分离、干燥后,即得粒状或粉未状树脂产品。
□ 优点
粘度较低,传热和温度容易控制,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较稳定;
产物分子量比溶液聚合的高,杂质比乳液聚合的少;
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及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也较低。
□ 缺点是产品中附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有时需除去。
悬浮聚合
25
主要应用
生产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有关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及聚乙酸乙烯酯树酯等。
若分散剂用量较多,可获得静置后颗粒不沉降的聚合物分散液(如聚乙酸乙烯酯分散液),可直接用作粘合剂。
近来,出现了所谓的“反相悬浮聚合”。
把单体溶于水溶液中被搅拌成小液珠,
用不溶解单体的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
该种体系也常称为“有机相中的悬浮聚合”。
悬浮聚合
26
悬浮聚合
2、液-液分散和成粒过程
VC、St、MMA等许多烯类单体在水中溶解很小,可看作不溶于水。搅拌时,剪切力使单体液层分散成液滴。
在搅拌剪切力作用下,单体液层将分散成液滴,大液滴受力,继续分散成小液滴。
在一定的搅拌强度和分散剂浓度下,大小不等的液滴通过一系列的分散和结合过程,构成一定的动平衡,最后得到大小较均匀的粒子。
由于反应器中各部分的剪切力不同,所以粒子大小仍有一定的分布。
27
图5-1 悬浮单体液滴分散-聚并模型图
搅拌
搅拌


分散
不稳定的分散状态
稳定的分散状态
无机物的分散作用
有机物的分散作用
不稳定的分散状态
悬浮聚合
粘合


28
影响树脂颗粒大小和形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