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
髋关节置换手术-股骨粗隆间骨折
Evan分型
适应证:
粉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III、IV型)
明显骨质疏松
内固定手术失败
不能耐受长期卧床
技术要点:
股骨颈截骨后再骨水泥型假体 病例4:股骨颈新鲜骨折
典型病例-骨水泥型假体 病例5: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陈文满,男,85岁,因“左大腿前外侧疼痛4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
典型病例-骨水泥型假体 病例6: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典型病例-术前有深静脉血栓、脑梗塞病例
静脉超声:患肢胫后静脉属支血检形成
颅脑MR:多发陈旧性脑血栓
典型病例-术前有脑梗塞病例
患者因“左上肢乏力、反应迟钝2天”入院 ,
颅脑CT示:1、头颅DWI检查未见新鲜脑梗塞。2、右侧胼胝体膝部软化灶。3、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额叶多发缺血灶及少量腔隙性梗塞。4、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
盆部照片示:可疑股骨颈骨折。
骨水泥技术
第一代骨水泥技术1970前
非低粘度骨水泥
有限的髓腔准备;
未使用髓腔栓;
手工压入较硬的骨水泥团;
手指加压;
手工调和骨水泥。
股骨柄内缘有锐角,切割骨水泥
第二代骨水泥技术70-90
低粘度骨水泥
骨床准备,采取球囊注射器灌洗、干燥;
远端骨水泥栓,材质为骨或塑料;
用骨水泥枪将骨水泥逆行注入;
股骨和髋臼骨水泥加压灌注;
暴露于空气中手工调和骨水泥
股骨柄内缘圆形,不切割骨水泥
第三代骨水泥技术1990后
低粘度骨水泥
彻底的骨床准备,采取脉冲冲洗器彻底冲洗;
改进的骨水泥栓;
用骨水泥将骨水泥逆行注入;
股骨加压器(近端封闭垫);
真空调和、骨水泥离心;
采用股骨柄中置器;
股骨柄内缘圆形,不切割骨水泥
骨水泥技术
骨水泥组成:
粉剂:
PMMA
10%硫酸钡
1%二甲基甲苯胺引发剂
微量过氧化苯酰抑制剂
水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3%二甲基甲苯胺
微量过氧化苯酰
骨水泥理化性质
粘度:
低粘度骨水泥聚合颗粒小、固化时间长便于渗入骨小梁
单体冷保存可降低粘度
力学特点:
抗压力>抗张力或剪力强度。
没有粘合性
固定机制:
微观绞锁(micro-interlock)
骨表面保留缝隙
低粘性骨水泥
维持加压。
容积填充(bulk-filling)
彻底清洗髓腔
髓腔干洁
均匀、充分填充
骨水泥理化性质
粘度:
分类
高粘度骨水泥:
CMW
Palacos R
Simplex P
低粘度骨水泥:
Sulfix-6
AKZ
LVC(Zimmer)
低粘度骨水泥聚合颗粒小、固化时间长便于渗入骨小梁
单体冷保存可降低粘度
力学特点:
没有粘合性
抗压力>抗张力或剪力强度
弹性模量太低于骨骼
不用于填充大块、节段骨缺损
2mm均匀厚度力学性能最佳
术后康复锻炼
原则: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主动锻炼
个体化
肌力训练:
术后第1天起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
关节训练:
术后第2天起可半坐卧位
踝关节:屈、伸、环转
髋关节:屈髋6周内≤90度
下床训练
术后3第-5天
下床方法:坐起、健侧先下
间断、短时间、患肢部分负重站立
行走锻炼:
术后第5-7天起
助行器辅助患肢不负重行走
双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
单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术后6周全负重)
弃拐行走
术前、后并发症- DVT
发生机制
静脉血流淤滞
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内膜损伤
发病率:
美国:42%~57%
我国:40%
诊断:
患肢疼痛、肿胀、
患肢压痛、浅表静脉显露
辅助检查:
静脉造影:金标准,少用
彩超 :常用,准确性为97%
D二聚体:筛查, 阴性可排除
血液粘度:全血及血浆粘度升高
分型
中央型 :髂一股静脉血栓
周围型 :膕静脉以下的血栓
混合型 :全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
早期活动
向心性按摩
分级加压弹力袜
足底静脉泵
周期性充气加压
药物预防
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华)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
间接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
新型口服抗凝剂:(拜端妥)
DVT治疗方案
抗凝:
适用单纯腓肠肌静脉丛血栓
常用新型口服凝药、法华林 、低分子肝素等
抗凝+溶栓:
适合于周围型静脉血栓
常用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巴曲酶等
抗凝+溶栓+静脉滤网:
适合于中央型、混合型静脉血栓
常转血管外科于腔静脉或髂静脉安置滤网
DVT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
适于急性中央型大块血栓、陈旧性纤维血栓管腔狭窄
处理急性大血栓联用抗凝+静脉滤网
方法:
导管溶、取栓:适急性中央型大块血栓
血栓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