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第七章福利与薪酬
在关心员工福利主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有关员工关系的思想体系,这将改善工作条件,而且有希望提高生产率。
——.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福利概述
第二节福利的分类
第三节福利的设计
2
第一节福利概述
一、福利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二、福利的作用
3
一、福利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3. 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
4
[美]乔治·T·米尔科维奇:总报酬的一部分,工作时间,员工的报酬。
李怀康:单位设施/补贴制度集体消费与需要公益性事业。
仇雨林:雇佣关系,法规,企业支付能力,提供员工,改善生活质量,补充性报酬与服务(货币工资和延期支付)
5
特点:
依法制定
企业支付(与社会福利不同)
非货币报酬与服务
形式多样
目标:(留住、吸引和激励人才)
方便职工,减轻负担,丰富生活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
满足员工对福利多层次的需要
6
起源:
19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时期;规范用工与合理赔偿为契机;立法支持
发展:
20世纪40年代,人才竞争与工资物价稳定政策
完善:
国家规范、劳工保护、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高
7
第一,统包阶段
政策法规支持
(1950年6月29日)《工会法》、(1951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2年) 职工福利补贴制度、(1954年3月)《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5年9月)《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医疗问题的通知》、(1956年)《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
项目繁多
1957年开始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小而全”、“大而全”、食堂、浴室、理发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工人疗养院、俱乐部、图书馆。
第二,过渡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
“货币”形式的福利增多,有奖金、津贴、补贴和救济金等。
经费保障——利润留成(1979)、成本列支(1983年)。
单位间差距——1983年后单位间差距更加扩大。
在这一阶段,从企业到员工的福利意识明显增强,但传统体制的惯性还在延续,新型的福利体系还未建立,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逐步增加福利中的“货币”支付。
8
第三,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定位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员工福利和退休制度建设开始进入一个体制和制度创新阶段。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扩大
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计划日益发展
社会福利和企业福利正在进入协调发展时期
福利计划开始纳入到企业的薪酬管理之中
企业办社会的功能逐步分离,合理确定“货币”与“服务”部分的构成,针对员工特点建立弹性福利计划
9
10
二、福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