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典散文先秦诸子语录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主要内容
1、让学生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2、使学生既获得理想智慧的启迪,又受到思想情感、审美体验、思想境界、人生价值多方
读庄子得艺术人生观
庄子看来,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他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宁肯自己没有名,宁肯自己没有利,宁肯自己没有用。
自由自在地活着就好,这是一种艺术人生观,是一种诗意地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庄子的思想在后世就发展为中国人的艺术人生观。
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
直接下承禅宗,把人与社会全部看做自然,认为最顺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读荀子得科学进取心
荀子讲天人关系,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各有各的规律,“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人类社会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人类社会。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荀子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智慧
读老子得到生活辩证法
读庄子得到艺术人生观
读荀子得到科学进取心
怎样读?
首先要清理我们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当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把它们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批判的工作还是留给我们专家去做为好。
第二点,作为一般读者,用不着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先秦诸子,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只要我们有所领悟,有所感觉就好。
第三点,我们读先秦诸子,我们读经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的目的就是获得人生智慧,人生智慧从哪里来,从人生体验中来,人生体验从哪里来,从每个人的生活来,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体验,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自己去体验,每个人的人生智慧也必须自己去获得,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实训项目二
“诸子百家的思想与人生修养”大讨论
孔子及《论语》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政治主张“仁者爱人。”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全书二十篇,是语录体散文 。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孔子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穆罕默德、
耶稣
释伽牟尼
读孔得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
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反面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论语》十则评析
一、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本章提出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二、本章从反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
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孔
子
讲
学
三、本章重点提出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这是值得借鉴的。
四、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五、本章提倡君子要做通才,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 的专家;做人要灵活,不板滞。
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六、本章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七、本章提出孔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八、本章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
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